企业融资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企业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中被忽视但又最重要的部分。然而,目前在中国企业发展战略被忽视或严重误导和误解的情况下,企业很难理解和接受企业融资战略的讨论。
另一方面,在没有企业发展战略的企业类型中,仍然需要制定可行的寻求外资的融资战略,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首先,从几个不同类型的企业出发,讨论了融资战略对企业扩张的重要性,这也是我在开展融资中介服务业务中的感受,引出对企业融资战略的描述。
第一个案例是南方的一个小型国企。
国有企业注册资本100万元,主要生产卷烟纸材料,属于垄断行业和产品。2005年年中,与国外卷烟纸巨头中国烟草总公司、广东烟草公司签订合资协议,四家公司共同成立高档卷烟纸合资企业,总投资1亿美元,占注册资本投资的三分之一,约3340万美元。其余投资由合资企业在投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资。合资企业中的国有企业持股比例为15%,相应的注册资本约为500万美元。
项目建设期为2年。项目投产后,合资企业年利润约为1.8亿元,国有企业平均每年可获得1800万元的投资收益。
国有企业的融资计划是贷款5000万元,贷款期限为15年。生产后年度决算后,用项目收入逐年偿还贷款;根据国有企业签订的合资企业出资协议,办理担保协议和以项目收入偿还的公证。
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融资策略设计,对资本市场运作的基本逻辑和出资人的目的、需求、价值取向都没有任何了解。主要问题分析:
1.没有人会同意贷款用于股权投资;
2.没有人或机构会做长达15年的长期贷款,法律不允许;
3.没有人会接受协议中的投资收益(股权收益)作为贷款的还款保证;
4.国有企业投资大大超过《公司法》规定的外资注册资本50%的上限,可能导致无效投资。
根据对国有企业基本情况和本项目融资情况的分析,我们给出了较为可行的融资方案和路径如下:
1.采用基于股权融资的综合融资模式和方案;其实还是借钱,采取股权投资合作的方式;
2.贷款期限确定为3-5年左右,到期可以续签。
4.以新公司的股权及其在合营企业中的股权作为融资资金和资产安全和控制的保证;
5.按照年限逐一偿还贷款资金和股份的,视为国有企业回购新公司股权;
6.到期后,回购的股权可以质押给出资人(作为还款担保),也可以继续对外融资(成本较低的资金)偿还贷款。
7.贷款资金偿还前,新公司股权可由信托机构或相关资产管理机构管理(包括回购);
8.出资人违约拒不退出新公司股权的,视为向国有企业购买项目股权和投资,并向国有企业支付股权和项目溢价及违约金。
第二个案例是河北某民营企业(河北天山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这家民营企业从工程建设起步,现在涉及建筑、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等行业。它是河北省政府支持的大型民营企业,拥有12家全资子公司。为实现“实施跨行业、多渠道、国际化发展战略,坚持走前沿项目、多元化发展、国际化资本之路”的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开展了广泛的融资业务。
就简单的企业发展战略而言,企业进入了盲目发展的误区,企业战略本身不符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及其发展趋势,揭示了企业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盲目跟随市场,缺乏主业方向和核心力量,缺乏准确、可实现的描述。所以可以认为,企业没有所谓的战略文化,只是追求趋势,战略实际上是由企业的“外人”来做,而不是由“企业”来做。
企业的融资策略是通过实施收购、兼并、重组、打包上市等方式,筹集企业(包括部内具体项目)发展经营所需的资金。公司预期选择的上市地点覆盖全球各大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美国两大证券交易所、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法国和德国证券交易所等)。)。
1、企业没有理解融资的目的,融资做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很少有企业能给出正确的答案。缺钱显然不是答案。其实是一个和企业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回答和话题。
2.“经营包装上市”的融资路径已经是老套路了。国内证券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都在对中国民营企业进行更严格的审查,投资者对中国民营企业的怀疑和不信任更多,更何况这家企业的业务范围和业绩符合证券市场需要的标的?光是“编故事”是不行的。如果你再来趟这浑水,你就是在赌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3.有理由相信企业与政府和官僚的勾结是密切的,但这是否会是企业发展的永恒捷径?在这条看似捷径的路上,其实存在着不可估量的风险。特别是公司把政府的支持作为融资资源的先天优势(比如国内股票发行放开后会优先考虑本地上市额度)和市场预期的基础,会增加资本风险的可能性。
4.基于多元化的并购重组,无论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上,还是融资模式上,都有很多例子证明不会成功。多元化往往被引用或引申为一种野心,不符合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及其领导人和继任者不知道,也不会(可能永远不会)拥有控制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文化和能力。
基于有限的资料和认识,我们针对该企业的融资策略提出了“三点驱动”的融资策略方案:
1.通过建设项目(如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和商业项目(如餐饮服务和农业)的单一或独立项目融资,促进企业规模的发展。
如果采用股权融资,问题是企业是否会有符合资本市场规范要求的公司治理制度和文化?
民营企业普遍的过渡性权利集中和垄断导致管理层的防范和不信任,而单一项目融资为资本方的投资、管理和退出风险构筑了防火墙,可以实现风险分散和控制。
融资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寻找资金,而是为了增强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和市场盈利能力。单个项目的融资只需要一个计划,作为企业融资的战略设计,应该与企业价值的创造有关。
融资不仅解决了企业所需的资金,还需要以企业价值为融资能力的基础。同时,企业价值和借贷能力是互补的,相互驱动的。
3.将融资活动转化为对企业的金融服务,推动企业经营投资的资金管理、融资、投资、运营、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形成内部金融服务机制。融资不仅可以成为企业“换钱”的工具,更应该成为企业经营的手段。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本工具、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和流程,为企业投资、经营和资本管理服务。
第三种情况是上市公司(华夏建通600149)
上市公司准备开发和运营一个数字化的社会服务网络系统,即基于网络运营和终端设备服务的服务平台,它是公共和社会公用事业收费资源的集合,也是信息和广告服务的集合。项目刚刚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试点地区示范建设。公司预计融资或募集资金将在国内各大大中城市迅速形成渠道垄断和市场垄断,切断投资者和模仿者以后的生存机会。
上市公司继续融资(增资、扩股、发债等)的机会很小。)在股票市场,并具有较强的信用融资能力,但短期融资和长期投资难以奏效。公司对项目市场目标明确,但投资运营和融资计划模糊不清。项目运营计划的业务范围过于宽泛,导致投资者对项目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担忧。同时,项目概念松散,缺乏符合投资需求的简单清晰的概念描述,市场定位也缺乏可操作性。现有的融资运营机构无法凝聚成团队力量,(甚至通过建立所谓的融资储备团队的方式寻找资金来源)缺乏和不具备融资的知识、能力和运营经验,企业的旧体制、派系和文化约束并形成新的强大的管理文化。
在项目推广和资金筹集的过程中,项目(概念集合)的设计者尽力讲述和渲染项目的广阔前景,尤其是可以在项目终端进行的延伸服务,从而大大削弱了项目的核心投资价值和竞争力,即巨大而快速的现金流和捆绑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因为投资者看到的是项目投产后的价值、盈利能力和现金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安全退出保障,而不是私人投资者对未来市场空间和拓展领域行业的关注。
我们的建议包括:
(a)关于项目概念。
1.将项目概念升级为数字银行系统(DigitalBankingSystem),这是一种结合了数字生活的特点、发展趋势和金融服务手段(即数字生活、银行服务)的商业模式,以满足其服务内容和市场需求的真正含义;
2.目的本身就是一个资源收集平台。因此,获取各种资源,发现资源的市场运营价值,将成为公司总部的主营业务,这些资源将转化为公司运营资源,通过分销、加盟、授权,成为各地终端的运营手段和盈利模式,从而形成渠道、终端、市场的一体化、一体化运营。
3.公司首先成为资源供应商,它能提供的运营资源包括:服务项目和产品、网络基础设施和设备、服务系统和技术、分销市场网络、管理和维护等。
4.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公司也会成为服务商。除了产品和系统等基础服务项目外,还将充分利用现代金融服务手段和产品,加快投资和流动资金的流动,使金融服务在项目运营中发挥杠杆作用。比如为终端运营商提供小额信贷服务。
(二)关于项目融资计划。
1、投融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项目的商业计划书,根据项目投资前的融资需求,制定不同融资模式下不同版本的商业计划书;
项目融资计划,根据项目的市场特点,拟定相应的融资计划,选择确定相应的融资渠道,确定融资交易框架;
开展项目投资的融资准备工作,确定以风险投资、战略投资、股权投资、金融理财为主导方向的私募融资类型,开展融资谈判工作。
项目投资完成后,后续融资计划和相关理财产品的申请准备也将作为前期融资资金退出的渠道和承诺。
2、投资建设阶段,主要包括:
在现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中进行研究,以找出与项目投融资各方面相匹配的金融服务手段,如贷款(尤其是各种贷款产品的组合)、融资租赁等。,作为民间资金退出的渠道,充分利用银行主导的综合金融服务,提升项目的财务效益和价值。
以公开发行为补充的金融产品应用主要是指发行债券、推出信托贷款、设立基金、境外或境内上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