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系统理论群星谱

  对系统管理理论做出巨大贡献的,不仅仅是卡斯特和罗森茨韦格。提到系统论,少不了贝塔朗菲、维纳、申农、普利高津等人。因此,对这些学者及其理论,我们有必要适当了解。

  一般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

  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1901-1972)。他出身于奥地利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从小博览群书,受到良好的人文知识的熏陶。他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贝塔朗菲早期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生物学研究,后来又涉足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历史学、哲学等诸多学科。他是一般系统理论的创立者。1954 年,贝塔朗菲受邀成为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在这里,他为系统思想的普及和深入做了大量的工作。1955年,他发表重要著作《一般系统理论》,该书被译成德、意、法、西、日、汉等文,影响极为深远。

  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已见前文所述。他的这种思想,发源于对近代科学思想中的机械论和还原论的不满,还有对现代社会中漠视人性现象的深恶痛绝。因此,一般系统论具有人文主义色彩。贝塔朗菲认为,重建人类特有的尊严,就要拒绝那种人类的价值来自于生物学需要的机械论观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不是来自于生物学需要的受挫,而是来自于现代社会中生命的无意义,以及价值、前途、目标的失落。

  正是在弘扬“人性”这一意义上,贝塔朗菲拒绝还原论。他认为,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与我们行为的方式或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密切相关。一个人如果认为他只不过是物理、化学层次上的机器,他就不可能为人类的远大目标和尊严而努力。如果人只不过是一种动物,他就不会致力于发展人类的创造性和同情心。由此可见,拒绝还原论并不仅仅是一种学术上的技术处理,而是要服从于人类独特价值的信念。

  由于将人文性引入到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之中,贝塔朗菲试图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所以,贝塔朗菲的思想远远超越了生命科学本身的范围,为20世纪的科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为我们对生命、进化、人性等问题的探讨留下了需要进一步思索的话题。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

  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的一个犹太人的家庭,父亲是哈佛大学的语言教授。维纳4岁开始读书,9岁时读中学,11岁上大学。在校期间,他是著名的神童,从数学到化学、物理、工程无所不学,18岁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任教。

  作为一名出色的数学家,维纳对其他学科兴趣不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有两个问题引起了他的特别兴趣。一个是电子计算机,另一个是火炮命中率问题。二战期间,交战双方都在努力提高防空火炮打飞机的命中率。当时平均3000发炮弹才能击中一架敌机。维纳开始探索防空火力控制系统的预测装置,由此萌发了控制论的基本思路。他从驾驶汽车的简单动作中提炼出“反馈”控制方法,并发现机器的控制和人的控制机能有相似之处。最终他于1948写出了《控制论》。

  维纳一生发表论文240多篇,著作14本。他对控制论的定义是:“设有两个状态变量,其中一个是能由我们进行调节的,而另一个则不能控制。这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根据那个不可控制变量从过去到现在的信息来适当地确定可以调节的变量的最优值,以实现对于我们最为合适、最有利的状态。”1964年,维纳荣获美国总统授予的国家科学勋章。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

  申农(C.E.Shannon,1916-2001)。他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为了解决通讯技术中的信息编码问题,申农突破老框框,把发射信息和接收信息作为一个整体的通讯过程来研究,提出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同时建立了信息量的统计公式,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至今在信息量的计算上使用的“比特” (bit)这一单位,就是由他首创的。计算机中使用的“字节”(byte),就是来自于比特。

  1943年,申农的信息论初具雏形。1948年,他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通讯的数学理论》,这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

  申农关于信息传递可以消灭噪音、完全保真的定理,成为现代通信工程学的基础,五十年来,人们都在为了实现他的预言而努力。申农的研究也激发了所有现代的纠错编码技术和数据压缩算法的研究。换句话说,没有申农,就不会有音质一流的CD音碟,不会有因特网,也不会有美国宇航局的外太空飞行器从数十亿公里外传回来的照片。一句话,没有申农,就没有今日的“数字化生存”。

  耗散结构的建立者普利高津

  普利高津(I. Prigogine,1917-2003),1917年生于莫斯科,194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他主要研究非平衡态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普里高津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是物理学中非平衡统计的一个重要新分支,由于这一成就,普里高津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所谓耗散结构,是指一种自组织系统状态。在非平衡系统中,如果系统与外界有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系统内部各要素存在着非线性相干效应,就可能产生自组织有序状态。从热力学的观点看,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态下,热力学系统通过与外界的能量交换,产生负熵,形成有序结构。说通俗点,就是研究事物如何从混沌无序的初始状态走向稳定有序的组织结构。这一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从混沌到有序》之中。

  这一理论,对系统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维持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封闭系统不可能产生耗散结构;二是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在平衡区或近平衡区都不可能从有序走向另一更为高级的有序;三是系统中必须有非线性动力学过程,比较典型的就是正负反馈机制。由此,热力学原理准确地给出了从无序到有序的条件。

  普利高津反对决定论,他的另一代表作《确定性的终结》,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说明了世界的概率性。这一名著,可以同哲学家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相媲美。

  协同学的理论创始人哈肯

  赫尔曼·哈肯(H. Haken,1927-),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他于1960年提出了协同学的概念,1973年以后,他通过非平衡相变与平衡相变之间的类比,创立了“协同学”(Synergetics)。协同学虽然是物理学理论,却可以解释相应的系统现象。哈肯指出,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态有多远,而在于是不是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只要有足够的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它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能够产生出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时空结构,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表现出新的有序状态。哈肯的著作有《激光理论》、《协同学引论》和《高级协同学》等。

  突变论的创始人托姆

  雷内·托姆(R. Thom,1923-),突变论的创始人,法国数学家。他于1972年发表的《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阐述了突变理论,并因此而荣获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

  突变论研究的是客观系统的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现象,具体来说,就是用数学方程描述某一特定事物从一种稳定组态突变到另一种稳定组态的现象和规律。在现实中,突变论可以用数学模型来预测事物的连续性中断并发生质变的过程。在系统理论的发展中,突变论有着重要意义。有人把突变论的提出,称为 “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三百年以来数学上最大的革命”。用于人类社会系统,突变论可以研究多种问题,如战争爆发、经济危机、攻击与妥协、人类习惯等等。从哲学角度看,突变论有效破解了事物质变是渐变还是飞跃的争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系统理论群星谱  群星  群星词条  理论  理论词条  系统  系统词条  系统理论群星谱词条  
综合管理

 中国企业战略执行揭秘

浙江一位民营集团公司老总:“为什么我的想法他们总是不明白?我要求他们去开发高端客户,淘汰老的低端客户,但是他们却固守着老的低端客户在做销售工作;我要求进行产品的...(展开)

综合管理

 高效会议的秘诀

 2008年11月04日  来源:华尔街日报  设想一下,一位医生将病人推进手术室时对他说:如果我不需要给病人做手术的话,我会更热爱我的工作。或者设想NBA骑士...(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