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斑点猫
文章开头先引用塔勒布《黑天鹅》中的一个例子:2000多年前,罗马雄辩家、文学作家、思想家、阴谋政治家西塞罗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有人把一幅画给一位无神论者看,画上画着一群正在祈祷拜神的人,并告诉他,这些人在随后的沉船事故中都活了下来。
无神论者淡淡一问:我想看看那些祈祷完被淹死的人的画像在哪儿?
因为“死人不会说话”。
“死人不会说话”,另一个普遍叫法是“幸存者偏差”,MBA智库百科释义: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也被称为 “沉默的数据”等。
看完上面这个故事,你有没有思考过,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曾被“幸存者偏差”误导过?
总是觉得“老婆都是别人的好”?
看病买药,总会有人给你介绍说,“我亲戚吃这个药好了”或者“我一个朋友去找了这个老中医”等等。
记者在火车站,对“今年的火车票是否容易买到”进行了采访,大家纷纷表示买到了。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年虽然火车票难买,但是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大家都买到了火车票,现在正满怀希望地赶回家乡,过个团圆年!” ps:而那些没有买到火车票的人直接被忽略掉了,因为没有买到车票的他们是不会来到火车站等车的。
上面三个例子的问题,就是忽略了筛选条件,把经过筛选的结果当成随机结果,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大多数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基本上是基于身边人群的交流所得到的看法,你所接触的群体,容易对你造成严重的幸存者偏差。
1.读书无用论
自媒体时代,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关注了众多公众号,这些公众号文章最常见的套路就是举例子,我有一个朋友,我有一个亲戚,我认识一个人等等的故事。比如有人说我有个朋友,高中没毕业做小买卖就已年薪过百万,那个谁大学毕业后月薪也才3000,因而得出读书无用论。这些人存在的问题在于,高中没毕业挣得少的人已经被他忽略了。
对于低学历者,普通人往往只会关注他们当中成功的个例,而忽视了广大学历又没成功的人;而那些接受高等教育却落魄的个例,容易被新闻记者加以关注报道。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些“沉默的数据”,所以才会有“读书无用论”这种言论的产生。
所以看待事情和观点,我们要用全局的思维去思考和判断,不能只盯着个例,人云亦云,更不要为了自己的观点去特意找个例,从而离真相越来越远。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2. “老婆都是别人的好”?
常言说“老婆都是别人的好”。这话有很多生理和心理层面的解释,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查阅相关文章。这个观点也可用幸存者偏差来解释。
一是,大部分男生只会记住那些漂亮优雅贤惠的少数别人的妻子,从而主动忽略其他的大多数;二是,被你记住的别人的老婆的样本信息是不完整的,你看到的更多是淡妆华服而不是睡衣素颜,是贤惠大气而不是唠叨抱怨,是知书达理而不是无理取闹,而后者的形象只有她老公下班回家后才能看得到。
大多数人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认知,只停留在看得到的冰山一角,而那更大一部分,不为人知的深层次,却从来不被人所看到,或者直接被忽视掉。因此我建议你,尽可能的削弱认知偏差对你看待事情的影响,学会去反思和求证事实的真相。在做任何论断之前,多想想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在这个遍地都是六便士的时代,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每个人都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成功学书籍成为畅销书,音频学习,订阅号和专栏刷爆朋友圈。每个人都想向成功人士学习如何成功?却没人意识到,他们先是幸存者,最后才是成功者。
“死人不会说话”,大多数人的关注点永远只在极少数的成功者身上,却忽略了上万个没被运气选中的失败者。
《成功与运气》一书的作者弗兰克指出:如果你认为精英们之所以成功,就全是因为他们的天赋和努力,外加在人生重大关头做出了理性的正确选择,那也不对。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运气,而且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依赖于把握风口、个人运势、信息不对称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换句话说,你在学习成功者为何成功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更要从失败的人那里总结为什么失败,因为成功路上,很大程度上是个避免失败的过程。
因此,请不要一味复制粘贴别人的成功路径,请敢于质疑成功者口中的经验,警惕名人效应。
曾经看到过的这么一个段子:
“吃饭的时候,我喜欢把不好吃的先吃了,结果却被人误以为我喜欢那个菜,一直在给我夹。”
看完这个段子,真的让人哭笑不得。最后我只能温馨提醒你:记住下一次给人夹菜时,记得多长个心眼。[哭脸]
【本文为MBA智库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及并保留原文链接,违者必究,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