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三天可见的朋友圈还是朋友圈吗

以前做IT的朋友和我开玩笑,说在中国的IT人,只有两件事是确定的,逃不过死亡和腾讯,以前还觉得有些夸张,现在越发觉得,不仅是IT业了,BAT(现在叫TAB了),已经不仅是工具,简直是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渗透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国人逃得过AB,这个T真是难逃,微信真是个国民证明自己是生活在现代的中国人的必备工具。微信作为9亿活跃用户的社交通讯工具,每次微信的动作都会引发一轮全民谈资。可以说,微信引发的问题已经是民生问题了。

最近微信悄悄增加了对朋友三日可见的功能,又引起了新一轮热议。昨天有做招聘的小朋友对我说,以前招聘时还能翻翻Ta的朋友圈了解一下情况,现在朋友圈已经失去意义了。感觉只能当个交流工具,失去了社交的价值。

在职场上的人,哪个微信朋友圈没有上千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朋友多。

微信是个好工具,朋友圈提供了一些可数字化度量的标准,让很多模糊的事清晰可见。

我们可以按心意自己选头像代言,重新给自己起名,重新设计自己的形象。我们可以在微信上重新活过。

此外,还有很多好处啊:

一,有了微信,联系方便了很多,我们熟人之间不会失联了,甚至可以帮你找到失联了很多很多年的各类同学,同学聚会变得容易,吐槽变得方便。当我发现我70多岁的姑姑还通过微信约好和小学同学聚会时,我由衷的说声微信太伟大了。

二,可以在不打扰对方时知道Ta们的状态,可以观察关心Ta,在不扰对方的情况下表示关心,我们也没有心理压力了。

三,我们交流更便捷了,感觉更全面了解对方了,有了微信,不熟悉的人似乎很容易拉近距离了。我们和希望了解、希望交流的人多了个便捷的渠道,拉近了和真实的世界Ta们的距离。

四,我们可以向朋友展示更丰富的我们。我们晒植物、晒动物、晒娃、晒生活、晒恩爱、晒幸福,晒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世面,晒看过的书,读过的文…微信中我们更自信、更成功、更正能量…我们活得更像自己想要活成的样子。

五,我们建了很多群。我们可以按不同目的建群,再小众也能找到组织。再远的距离也不再是问题。

六,我们多了个学习的渠道

我们从朋友圈里获知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信息,扩大了视野,让我们足不出户可以随着朋友看遍大江南北,了解世界各地。学习资料更是数不胜数。

......

但是,慢慢我们发现微信又是个坏工具,因为把很多模糊的关系可视化了,慢慢我们活得不象真实的自己了。

我们用朋友圈互动掂量彼此的感情,我们送出了多少赞,收到多少赞,我们分享的状态,谁在关注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清楚的可以在朋友圈里换种方式衡量。

此外,还有很多不那么好的地方:

一,我们不容易丢掉以前的联系了。

一旦加上一个人,就一直在朋友圈里,无论我们真正的关系如何,有无恩怨,以前的同事,上司,老师,同学,…..我们可以拉黑或删除,但很多人并不是完全不相关,拉黑或删除似乎又不太好,于是朋友圈里慢慢越来越多这样朋友。这些人如果在以前,可以轻易的翻过去,现在很微妙。往往连点赞之交都不是的熟人却不断出现提醒我们曾经也许不那么愉快的过往。

二,朋友圈不再都是朋友了。

我们有了太多工作上联系的客户、私人生活中的服务,有过一面之交的朋友朋友,卖房子,卖保险,做微商生意的、有楼下小杂货店的,有给你理发美容的,健身教练,有同事,有父母,儿女,亲戚……

朋友圈商业气氛越来越浓,朋友圈构成越来越杂时,人越来越多时,我们眼花缭乱,注意力分散到让我们警惕,已经无法准确定义朋友圈了,我们需要管理朋友圈,这无疑让一件轻松的事变得不那么轻松。

三,我们发现原来我们不是那么受欢迎。

朋友圈的互动会提醒我们观察自己的受欢迎程度,你发一个动态,会看谁给你点了赞,如果你一直给一个人点赞,而Ta从不理你,或者更糟糕的是,Ta给别人点赞却不给你捧场。甚而,Ta不让你看朋友圈,或者只向你展示三天的朋友圈,这都会让我们非常失落。

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受伤,因为可视化代表我们有时候可以衡量我们在朋友心中的地位,以前暗暗衡量或者没有想过衡量的会被明明白白的放在你面前,我们会被各种区别对待,被拉黑、分组、被不可见。

四,朋友圈个个积极向上,似乎人家都比我们过得好,我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失败,我们在朋友圈不好意思过得不好了。

我们都希望表现得更好些,但实际上,时间一久,我们的表现和现实生活就越接近。微信朋友圈很多时候展示的是一个人希望被人看到的样子,基本是光鲜放松的一面,真正的孤独、伤心,狼狈,失望,危险很多时候是很难有心情发朋友圈的。

记得有一次,我的同事告诉我,曾经他父亲母亲在两个月内陆续过世,孩子生病,自己恍惚间出了车祸,他并没有一丝毫在朋友圈上透露,他对我说如果发朋友圈求安慰,朋友给的安慰他还要费神去感谢,有时候也很累,那时候他就想自己一个人呆着,真正让最难的时候谁也没心思没空在朋友圈里晒哀痛的。

但是,真实的生活不是全是棉花糖。朋友圈的热闹不能代替真正生活的残酷。

五,有时候我们的想法变了,朋友圈历史还在。

做猎头有时候会提醒一些候选人,要申请新公司职位时,是不是有不利于的曾经言论,人往往不知道今后会遇到什么,长成什么样,难免一时一事,表达不同的情感。

如果去看看以前自己发的朋友圈,一定有你想删掉的历史,似乎删掉就和以前那个愚蠢的自己告别了。

六,我们注意力不知道投向何处。

无数朋友圈信息、文章让我们甄别困难,注意力越来越分散,获取信息越容易,我们越迷茫。

还有,似乎我们再也没有隐私了。

所以,朋友圈对朋友显示三天就善解人意的出现了。最近有不少朋友提到这个问题,问我的感受,我对朋友圈的态度一直没变:

一,理解别人,降低期望。

每个人的隐私观不同,有的墙高些,护城河广些,有些墙矮些,护城河窄些。有的人长袖善舞,有的人处事不够玲珑。有的人半年不更,有的人每时直播,有人一望到底,有人只展示三天。这都是Ta选择的自由。

朋友圈不要做为判断别人的标准,而要做为判断自己的标准,

要自己经营朋友圈的形象,所有的社交是有规律的,要问问自己,我和朋友价值对等吗?我们有价值互换吗?

有时候,我们对待朋友圈的态度在意的是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而忘记考虑自己对别人的影响。

其实朋友圈是个社交的缩影,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的朋友圈可以表现出来。

朋友圈中各种人交流,可以看出段位不同,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我经常会收到新朋友发来加好友请求,也没有姓名,只有一个眤称,直接要求加你好友,加了后,什么也没有,或者经常有人只发一个你好,然后就没有下文了。而有些人就会比较周到,会介绍自己,会表示感谢,会表明来意,这样就很容易推动交流。

有一个读者会让我很深刻,他和我聊了几次,我给了他职业建议,其实也没做什么,他却发了个红包给我,88元,我表示非常意外,这也就是一杯咖啡的钱,但让人感觉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他真把你的时间当回事。虽然我们以前素未谋面,但给我留下了印象,也拉近了关系,后来真正成了朋友

微信是浓缩的社交,朋友圈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你社交的质量,以前看过Facebook的一份分析,一个人的有效互动社交不会超过100个,这和很多心理学的实验是相符的。我们无法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别人也一样。

二,别太玻璃心。

如果别人不把你当回事,也是很正常的,在生活中你们真的很近吗,如果是工作上,前同事,同学,以前很亲热的,现在在朋友圈上很冷淡,说明你们当年也就是泛泛之交,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每个人都有Ta认为重要的人和事,我们要承认自己并没有那么重要而已。

每个人都渴望友谊,但实际上真正的友谊往往是朋友圈以外的。我们都对自己差不多层级的人要求高,其实是高看自己而已。

不要恶性评价别人的生活,猜测别人的状态。不点赞的未必不是你的朋友

如果你朋友圈里有比你高很多的大牛人,你们确实不熟,你希望打入Ta的朋友圈,真的不是在Ta晒图下点赞就行的,可能需要更用心关注,如果别人不让你看Ta的朋友圈,也别不舒服,只能说你不够和人家同级别吧,要适当提升自己价值或有价值与人家互换才行。

三,把刷朋友圈的时间用来提高自己在现实中的价值。

任何时候与人相处中的委屈都是无用的表现,朋友圈的委屈更是没有价值。

反过来想,就是他把你看成很重要的朋友,你都回赞了吗?Ta又是怎么想呢。修炼自身,你朋友圈的层次越来越高,自然不会为哪个少点你赞就委屈了。

把自己练得更强大,言之有物,你的朋友圈层次在上升时,你对有些人就不会再介意了。对等的交往才会舒服,有价值才可以互换。

有些人注定和你的缘分只在朋友圈,就象人生中有些人会陪你很久,有些陪你一程,能从头到尾陪你一生的只有自己。只要自己做个珍惜感情的人就行了。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

朋友圈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照在不同场合下不同的自己。

我们想要进步,就要看看我们先要在重大场合光鲜闪光,同时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闪闪发光。

在熟人面前、在陌生人面前传播正能量,在朋友面前积极向上,也要能在自己亲人面前关爱包容,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独处时也能严于律己。

四,不管别人怎样,你如果不想全部开放,可以考虑开放半年朋友圈。

越来越多人选择只开放三天的朋友圈,那是Ta们的选择,等于向所有人关闭了朋友圈,我自己觉得如果对隐私有顾虑,可以更谨慎的发动态,另外,可以开放半年朋友圈权限,半年也算是个成长的小周期了,半年内你有很多变化,这样就不必经常想着抽以前的自己了。

朋友圈越来越模糊时,微博可能是更好的开放渠道,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回归了微博,真正有想法需要分享给特定朋友的,可以开微信公众号啊?(这不就是我做的嘛),中国人哪里逃得过腾讯的王土啊?三天的朋友圈提醒我们不能活在新闻联播里,也不要活在朋友圈里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三天可见的朋友圈还是朋友圈吗  朋友  朋友词条  可见  可见词条  还是  还是词条  
综合管理

 借来的药方

 一个知名品牌承载不了众多的产品线,这个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经营原则。恐怕老罗在参加“定位理论研讨会”之前就明白这个道理。既成事实了该怎么调整?品牌总监所说的“没有...(展开)

综合管理

 如何做好产品制造管理

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生产车间作为生产制造, 属于人员密集型操作。在自动化不高、所需人员较多的情况下,强化车间管理,提高人员素质,保...(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