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而亲仁》是分叙的第六部分,告诉我们仁爱为本,要努力去做仁爱之人,这样方能立足于天下。
本章讲人是有区别的,人性本善,但习性本恶,同样是人,可是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多,品德高尚的仁者稀少。仁者往往身正行正,特立独行,如果能够亲近他,向他学习,那么过错就会减少,德行就会增长。反之,接近小人,就会堕落,对小人应该敬而远之。
“正能量”一词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仁德就是最好的正能量释放。
1、仁者多福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原文解释】同样是人,却是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众多,品德高尚的仁者,是非常稀少的。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一直是争议的话题。《三字经》开篇即讲“人之初,性本善”,有人说不对,很多人杀生、偷盗、邪淫、贪婪等,哪来的善,又如何解释?要相信老祖宗说的是对的,《三字经》接下来讲“性相近,习相远”,这是说我们的习性差异很大,有的成了圣贤,有的变成凡夫俗子,有的变成小人。
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人性本善,习性本恶”,人都有沾染“财色名利”不良习性的嗜好,本来是可以成为仁者、成为圣贤的,就是这个障碍了我们,但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
“仁者”就是真正想要做圣贤的人。或许有人疑问,为什么要亲近仁者,要做仁者呢?人的一生在追求什么?幸福!渴望“五福临门”,怎么样才能五福临门呢?五福包括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些都是仁者才具有的。“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仁者充满慈爱之心,具有大智慧,大家都爱他,都愿意和他合作,拥有的机会多,自然容易实现“五福临门”。现在的情况是,人都在追求幸福的生活,但却在做着背道而驰的事情,贪图眼前的一点名闻利养,殊不知有的是糖衣炮弹!
亲近仁者,也要有智慧才行,现在鱼龙混杂,发现真正的仁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仁者不一定是名人,不一定是家财万贯者,也不一定是粉丝多者。因为有些名人可能靠潜规则上位,财富多者可能靠不正当手段所得,粉丝多者可能邪淫、妄语所致,这些都不属于仁者。
“仁”是个会意字,二人,想到自己就能想到他人,就是处处能替人设想的人。什么才是仁者?
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第一个是存心仁厚,不贪财色名利,讲究道德。
第二,态度谦卑。稻穗愈丰满,它就垂得愈低。
第三,能够以身作则,讲到一定做到,甚至于是先做到了才说出来。做到以后才说是圣人,说了以后能做到是贤人,说了以后做不到叫骗人。
为什么“流俗众,仁者稀”?因为缺少圣贤教诲,再加上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人的习性越来越“恶”。怎么办?先从自我做起,要能抵挡外界一些不良的诱惑,保证自己不随波逐流。等到自己能力慢慢增强了,可以去影响他人。
2、无欲则刚,何须谄媚?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原文解释】真正的仁者,大家都敬畏他,他们说话公正、直言不讳,不会奉承讨好别人。
真正的品德高尚之人,都是清高优雅、正直无私的,说话无需包装。我们大部分是凡夫俗子,跟他们相比,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足。
自己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缺点,在独处时基本上都显露出来了。为什么说君子慎独,就是哪怕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道德规范行动。对照一下,自己有没有在私下里做了不道德之事,一见到众人却掩盖自己所为。殊不知,别人看自己,也能像自己看自己一样清楚,“坏事传千里,好事不出门”,不要掩耳盗铃,掩盖又有何用?
慎独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提升的重要方法,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环节,也是对自我约束的一个极限挑战。
仁者说话非常正直,有时候也没有忌讳,是什么就说什么。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没有很好的做到“慎独”,碰到直言不讳者,在情面上还是有些磨不开。这些内容听起来可能不是好听的,但只要真正去接受,自己就会有所提升。
真正仁慈、有道德、有学问之人,心地光明正大,无欲则刚,当然就不会谄媚,巴结奉承人。
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人称“海青天”。明朝晚年宦官当政,社会很乱,但凡海瑞到的地方,官吏害怕海瑞的威严,很多贪官污吏纷纷自动辞职。有显赫的权贵把门漆成红色的,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的。海瑞兴利除害,百姓得到了兴修水利的好处。有贫苦百姓的土地被富豪兼并的,最终被夺回交还原主。所以,海瑞深受百姓的爱戴,海瑞去世时,南京万人空巷。
真正的仁者,只要把圣贤的教诲实践出来,绝对会让人感动。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他的精神生命是无限延续的。所以,如果有更多的企业接受圣贤教诲,并做出来给社会大众示范,社会上许多不良之风、错误的观念,就能逐渐被扭转。【作者:贾同领 来源:价值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