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别于欧洲,学习如何当个“中国式”领导,首先意味着不要出现文化上的失礼。因此,必须习惯中国人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和交往习惯。例如,西方企业家应毕恭毕敬地向谈话伙伴双手奉上自己的名片,名片上应当印有中文。
一家企业在华发展的不幸经历,证明尽早遵从中国习俗是多么关键。那家企业决定将4月4日定为中国分公司开张典礼之日,然而中国伙伴劝他不要选择这一天,因为“4”的发音在中国意味着“死”,选择这个日子开张不吉利。中方的顾虑没有引起德方老板的重视,庆典照计划进行。正如中方警告的那样,许多宾客都没有出席开幕庆典,因为担心这个日子不吉利。
一年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月、日、时上的精心选择,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人对数字的重视。奥运会开幕式选定于 8月8日8时8分。“8”的中文发音意味着“发财”,在拍卖会上,常常用“8”字敲定最高拍价。例如,四川航空公司于2003年不惜花费25万美元拍得 88888888这一个幸运数字,作为该公司的服务热线号码。
2008年,ASC公司曾就“如何在华当领导”一题,询问了中国分公司的数千名经理。答案呈现出两个有趣的观点:第一,中国经理的管理风格因地而异;第二,在30年前率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经理们倾向于“合作式”领导方式,和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风格类似,如南方城市深圳、海口、珠海、汕头和厦门。
在中国东北和西部,更多经理趋向于“权威型”领导风格,如果意见存在很大分歧,这样的领导会被视为“软弱无能”。而在东部沿海地区,也就是大多外企“落脚”之处,比较普及的是“家长式”领导风格,这意味着儒家式家长制在某种程度上和西方教父式领导风格融合—— 企业经理必须关心员工及其家庭,为其生计负责,而员工们必须回报以忠诚。
和德国经理不同,中国经理很难把私人生活与职业分得一清二楚。中国人希望与领导在上班以外的业余时间也能共享一些时光。尤其是下班后的活动,例如一起晚餐、看电影或积极参与体育竞赛(保龄球、乒乓球等),均属于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活动。
为在中国当个好领导,必须记住两点源于儒教的“中国原则”:尊老和等级观念,这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根深蒂固,决定了他们的行为、社会举止和经济生活。尊老意味着年长者总是享有优先权,而“年长者”指的是参加工作时间长、从政时间和入党年头长的那一类人。在许多中国企业中,资历深者的收入高于资历浅者,哪怕前者的业绩可能不如后者。
中国的“等级观念”已存在了3000多年。正因如此,中国员工往往比较被动,不肯轻易说出自己的观点,即使对自己承担的任务尚不明了也不敢追问。因此,外国领导必须认真询问下属是否已真正听懂了。此外,一名外国管理者必须知道,一个中国人被当众批评是一件十分丢脸的事,上级必须采取单独批评的方式,而因为等级观念,下级绝对不能批评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