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欧姐
前两天,微博上一则热搜,让很多人直呼太扎心:
统计显示,中国人日均休闲时间只有2.42小时。
很多网友留言到,本以为自己只是工资拖后腿,没想到连休闲时间都拖了后腿,2.42小时都是奢望,成了名副其实的又穷又忙。
有人说,从1866年日内瓦大会上提出的“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自由支配”口号到如今,他们用996、007的工作时长把自己的休闲生活给磨没了。
面对这股席卷而来的“穷忙”浪潮,除了吐槽让我们拥有福报的老板,抱怨让我们不得不跟着他们一起“内卷”的奋斗X们,还有哪些事,是我们可以尽一己之力去做的呢?
1、忙碌,等于成功吗?
2013年,新上任的雅虎CEO玛丽莎·梅耶尔发布一条新规:禁止员工回家工作。
被称为工作狂的梅耶尔颁布这样的规定,显然不是出于对员工的体谅和照顾,而是由于:
梅耶尔查看了在家办公的员工远程登录公司服务器的记录后发现,这些员工白天登录的时间不够多!
她认为,员工没有在线,那就一定是没在工作。如果一个员工从统计数字上看起来不够忙,那就是不忙。
于是,所有员工都回到了办公室,并且纷纷在她眼皮子底下,忙得不可开交。
只不过,这样的忙碌,并没有产生什么效果,那些看起来不够忙,但却能创造真正效益的思考、创造性的工作没人去做了,而回复邮件、参加会议这样“可视”的忙碌,占去了人们大部分的工作时间。
针对这种在职场上越来越常见、却很低效的现象,美国畅销书作家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一书中提出“忙碌代表生产力”的观点。
他指出,不同于传统的流水线作业,我们当下的很多工作,无法用清晰可见的计件方式来量化成果,于是,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管理者,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那些看得见的工作中,将“看起来很忙”等同于高产出,而不管这些工作到底重要不重要。
的确,如果你坐在办公桌前苦思冥想,即便你在绞尽脑汁想办法解决那些最难的工作,别人也会认为你在摸鱼,而如果你邮件电话往来不停,别人就会觉得“哇,他好忙,他工作真努力”。
追求“看得见的努力”和“可量化的产出”,让我们都陷入了老鼠赛跑的死循环,越跑越快,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忙。
唯一的目的,就是让那些付我们工资的雇主放心,让缺少目标感的自己安心。
韦恩·穆勒在他的著作《安息日》中也写道:
忙碌,让我们高看自己,认为自己对他人来说不可或缺。我们无法陪伴亲人朋友,不知疲倦,没日没夜,只管四处教火,不给自己留下喘息的时间。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成功典型。
想要走出这种怪圈,为自己争取更多休息时间和休闲时间,第一步,就是先要摆脱心理上的束缚,放弃“忙碌等于成功”的执念。
2、牺牲休闲时间,并不等于创造价值
可能你会说,我们之所以会浪费大量时间在那些“表面文章”上,还不是因为领导喜欢表面功夫,看不到我们工作的真正价值。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们能够完全按照自己意愿来安排时间,真的就能做到高效吗?
彼得·德鲁克是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也有过多年为一流企业进行咨询的经验。
在他的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德鲁克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一家大型企业的负责人,请来德鲁克,想为自己和管理团队进行诊断,以提升管理水平。
德鲁克做的第一件事,是要求管理者找人记下他每天的时间使用情况。
听到这个提议,企业负责人不以为然,他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自己每天都忙于企业战略和重要决策,时间利用得很充分,从不会浪费。
在德鲁克的一再坚持下,他还是让秘书帮他记录了一周的行程。
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一周的大部分时间,他都花在了这么几件事上:
跟进某客户的订单、催促车间安排生产、插手下属的工作,导致对方计划全被打乱,多花出许多时间处理原本可以轻松搞定的工作。
一周内,这个企业管理者不但没能处理任何一件他所说的“企业战略问题”,甚至还因为他的无端干预,给不少人带来麻烦,增加了工作量。
经验丰富的德鲁克指出,我们认为时间花在哪,和我们真正把时间花在了哪,区别很大,每个人都不例外。
想要进行自我管理、掌控自己的时间,第一步,就是先要记录和正视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
我自己也曾亲自实践过“记录时间使用情况”的方式,结果同样出乎意料。
原本以为日程已经安排得很满很合理,但当真正记录后才发现,自己每天用于浏览无关信息、与其他人进行完全没必要的沟通的时间,总体会超过3个小时,远远高于我的预期和想象,也因此,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用加班来弥补白天的低效。
我们总是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去学习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却从未认真看一看,自己一天的时间到底都用在了哪。
摆脱对自己的过度自信,客观审视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你就会发现,有多少无聊的事,侵占了你原本可以用来休息和休闲的时间。
3、未来,属于善用闲暇的人
面对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得的休闲时间,很多人却有一种感觉:有的时候,放假比上班还累。
窝在沙发里追剧打游戏,本以为是彻底放松,却反而头晕眼花,筋疲力尽。
这一切,都因为我们的休闲和休息的方式,出了问题。
心理学家、专门研究精力管理训练方式的专家吉姆·洛尔在研究了世界多位顶尖运动员后发现,普通选手和顶尖高手之间一个重要差别,不是在平时付出了多少努力来练习,而是在每场比赛中间的短暂间歇期内,是否做到了有效休息。
也就是说,比起平时“会努力”,关键时刻“会休息”,对一个运动员可能更加重要。
当然,我们不必像运动员一样,要求自己的体能精力在几分钟之内就得到快速提升,但在休闲时间越来越少的现状下,那些善于利用休闲时间为自己充电的人,无疑具有更大的发展优势。
正如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中指出: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更属于善用闲暇的人。
那除了生活规律、加强锻炼等常规方法外,“休闲高手”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诀呢?
答案就是:吃对食物、选对方式。
网球名将德约科维奇,以超强的意志力,从战火的废墟中一路走到顶级赛场,但当他进入世界前40强后,却发现,无论再怎么努力,自己都很难再提高了。
经过多方测试,他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一直以来,自己都吃错了食物。
在戒掉了容易引起过敏的麸质食物、选择升糖指数更低的食品后,他的精力和表现,得到了根本改善。
其实,很多年前,科学家就发现,很多底层阶级的人之所以一副慵懒懈怠的模样,并非他们天性懒惰,而是由于长期吃不到新鲜蔬果,患上了糙皮病,从而表现得萎靡无力。
可见,吃对食物,对一个人的精力体力和表现都有着重要影响。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鱼类蛋类,以及营养丰富的低糖蔬菜,少吃快速升糖的高热量食品,你会获得更加持久平稳的能量来源,摆脱疲惫。
同时,在选择休闲方式上,也尽量避免那些“被动休闲”,比如刷剧、玩游戏,因为这些看起来很爽的活动,其实都是商家精心设计出来吸引我们注意的“产品”,不但无法让我们体会到真正的心流和满足感,对我们的精力反而是一种消耗。
多多参加那些需要调动我们的技巧来全情投入、获得心流体验的活动,反而是最有益的休闲方式。
消耗无法让我们真正愉悦,创造,才是带来成长和滋养的方式。
▽
随着外部大环境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辛苦,可能是短期内无法改变和逃避的现实。
那么,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聪明地为自己争取更多休闲时间,如何能让自己在同样多的休息时间中获得最大收益,就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功课。
毕竟,我们已经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来学习如何努力工作,如何拼命学习,也是时候该学学,如何让自己放松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