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BA智库·袁啸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令人哭笑不得的新闻:
重庆一女子与婚纱店发生争执后,用剪刀毁掉32件婚纱。
蒋女士原本想办婚礼,就在婚纱店交了3500元的定金。
后来,蒋女士因怀孕又不想办婚礼了,想把定金要回来,但婚纱店以“已把定金支付给主持、摄影等工作人员,况且当时双方合同约定,定金概不退还”为由,拒绝退还定金。
后来婚纱店退一步,给出了别的选择:
比如,把这笔钱换成将来宝宝拍照的费用,或者如果有朋友要结婚,蒋女士也可以转给朋友。
但蒋女士不同意,就要退定金,双方僵持不下,于是蒋女士越想越生气,就拿着剪刀,一剪刀一剪刀下去,一共剪烂了32件婚纱。
据最新媒体报道,双方已达成5万元赔偿协议,也就是蒋女士因为3500元,最后却要赔偿5万元。
其实这种忽然一股「邪火」窜上来,脑子一热就乱来的行为并不少见,这就是情绪失控,它爆发的时候往往让人失去理智。
所以说,学会控制情绪真的非常重要,往小了说,它能让我们心平气和,不生闷气,往大了说,它可能拯救我们的人生。
那么,我们到底要怎样做,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我们先来看一个问题:
1)早上起晚了,导致上班迟到。
2)没起晚,但遇到交通事故导致上班迟到。
上述两个场景,哪一种让我们的情绪更加糟糕?
无疑是第二种。
第一种情况,我们对上班会迟到已经有了预期,事情真的发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
而第二种情,我们的预期是「上班不会迟到」,但因为「交通事故」这个意外导致迟到,事实和预期不一样,这就让我们的情绪变得糟糕。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的喜怒哀乐是不是都和预期有关。
事实与预期一致、或者比预期更好,获得正面情绪,反之,则产生负面情绪。
1)事实=预期
比如周末是公休日,那这两天不处理工作就符合我的预期,能让我感到愉悦。
2)事实>预期
事实超越预期,就会产生一种特别「爽」的感觉。
比如看S11世界赛,很多人的预期是「EDG打破八强魔咒」,结果他们夺冠了,远超预期,这就让大家产生了极大的爽感。
3)事实<预期
当事实低于预期时,我们的情绪会根据两者相差的距离而波动,相差越远,情绪越糟糕。
比如我们在双十一购物,原本期待某个产品能便宜100元,结果发现只便宜了10元,低于我们的预期,但好歹还是便宜了,所以会郁闷,但也勉强能接受。
然而,如果我们发现这个产品其实是临时提价、假装打折,比双十一前还贵了10元,情绪就会变得愤怒,因为这个事实比预期差了太多。
这就是预期,一个特别简单、特别容易被人忽视的概念,但它却决定了我们的情绪。
02、因果决定预期
为什么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会下意识产生预期呢?
这要从因果说起。
图灵奖获得者朱迪亚珀尔说过:“客观世界也许不是按照因果规律运转,但人类却是通过建立因果关系来认知世界。”
因果是人类主观的思维方式,而预期,建立在因果思维之上。
举个小例子,《圣经》中有一个大家熟悉的故事:
夏娃在蛇的诱惑下偷吃了智慧果,上帝发现后问她:「你做了什么?」
夏娃回答:「是蛇引诱我吃的。」
注意了,上帝问的是「做了什么」,夏娃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出了一个因果关系:因为受到蛇的诱惑,所以吃了智慧果。
夏娃为什么答非所问?
因为她很很清楚,「偷吃智慧果」这个「原因」,会导致上帝责罚这个「结果」,所以想要找个理由,寻求宽恕。
夏娃的判断过程就是「因果思维」,她基于「上帝会责罚我」这个判断结果产生的态度——不希望接受责罚,就是预期,而用「蛇诱惑我吃智慧果」这个理由寻求宽恕,则是为了实现预期所产生的行为。
因果是我们对世界运转的逻辑判断,而预期,则是我们对判断结果的态度。
这个概念有点抽象,我们再举个生活中常见的小例子:
前一阵我2岁多的儿子嗓子疼,我下意识就想:肯定是吃太多有食火了,赶紧和长辈说,最近给孩子少吃点。
「食火」这个原因会导致「嗓子疼」这个结果,是因果判断;
「希望孩子嗓子不疼」是对因果判断的态度,也就是预期;
「少吃点」是为了实现预期所产生的行为。
因果思维根植于人类基因深处,不管大事小事,我们都希望找到因果关系,比如:
国足又输球了,是不是因为教练太差?
最近又胖了,是不是因为不运动?
而找到因果关系后,我们又会产生不同的预期、作出不同的举动,比如:
为了提高成绩,呼吁国足教练下课;
为了减肥,去健身房锻炼;
所以说,预期是建立在因果判断结果之上的,因果判断的结果,决定了预期的内容。
03、怎样控制预期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捋顺了情绪波动的完整逻辑链条:
因果判断的结果决定预期,预期决定行为,行为造成的事实结果,符合或超越预期就产生正面情绪,反之,低于预期则产生负面情绪。
这样问题就很清晰了,不想被负面情绪吞噬,我们只要让「行为造成的事实结果」符合或者超越预期就可以。
分享两个实践方法:
1)最坏预期
很多人一听「最坏」两个字就觉得消极,这里我想解释一下:面对困境放弃努力、得过且过才是消极。
最坏预期,是指提前考虑最坏的局面,但不是为了认命,而是思考解决办法。
以我自己为例:
我以前是个精神内耗很大的人,陪老婆去购物都会为「万一没地方停车」怎么办而烦恼。在职场上更是如此,领导如果不回信息,我就特别焦躁,猜测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说实话,这样生活很辛苦。
我尝试过改变,专门去读《钝感力》,但收效甚微,就是这种敏感的性格,改不了。
后来我想到了「最坏预期」,既然老是胡思乱想,那干脆再多想点,遇到事情时,我把它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列出来,然后提前思考解决方法。
假设商场没有停车位了,我就让老婆先进去购物,我在停车场里转,直到找到为止。
假设领导真对我不满,那就做好两手准备,一边自省、琢磨沟通话术,一边更新简历,做好失业后立刻求职的准备。
我试着对所有事情都做最坏预期,并提前准备解决方案,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更从容了。
我不再排斥陪老婆去购物,反正不管商场里有多少人,我多排会儿队总能找到停车的地方。
我也不再担心领导不回信息,反正简历早准备好了,对招聘市场行情也了如指掌,随时可以切换到求职状态。
这就是最坏预期的价值:增强我们对「事实<预期」情况的接受程度。
最坏预期虽然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但它门槛低、操作简单,可以作为我们控制情绪的敲门砖。
2)拥抱变化
拥抱变化这个概念大家都不陌生,但我们对它的理解更多集中在物理世界中,比如积极拥抱商业变化、技术变化。
其实在控制情绪上,拥抱变化也是一剂良药。
人是渴望「确定性」的生物,而事实和预期相符,就是确定性。
事实低于预期会让我们愤怒,就是因为确定性被破坏,如果能积极拥抱比预期差的事实,就能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
具体要怎么做呢?
在专业技能之外多了解其它行业的知识,做一个有广度的「杂家」。
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筛子心态」,就是自动过滤掉不想听的声音,只留下自己想听的,长此以往我们会陷入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没见过就不存在。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会降低我们对「事实<预期」情况的容忍程度。只有扩大知识面、见识更多不一样的东西,我们才能以积极的心态拥抱变化,抑制负面情绪。
比如我看过一个医生的科普视频才知道,原来吃水果也有很大危害。因为水果里的果糖,只能被人的肝脏分解,吃多了很容易患上脂肪肝。
我曾经用水果代替主食的方法减肥,想要改善亚健康状态,可惜收效甚微,学到这个知识点后我才知道,原来最初的预期就是错误的。
比如我看过育儿书籍才知道,很多小孩子在公共场合抢玩具,不是因为淘气或自私,而是根本不理解「物品所有权」的概念,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公用」,不懂得先到先得。
很多家长不知道这一点,遇到类似事件就做出了错误预期——我的孩子被欺负了,要么特别生气,要么和对方家长产生矛盾。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这些知识都很浅显,但它们能拓宽我们的见识,让我们慢慢意识到:一个原因可能造成很多个结果,一个结果也可能由很多原因导致,我们做出的很多因果判断本身就是错误的,建立在之上的预期自然很难实现,所以「事实<预期」才是常态。
如此,我们才能发自内心去拥抱变化。
杂家经常被人诟病为「博而不精」,这是实话,但我们提高知识广度,不是为了找工作赚钱,而是为了升级预期能力、化解负面情绪,所以不用投入太多精力,每天拿出十几分钟足矣,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就会看到改变。
用「最坏预期」踏入掌控情绪的大门,提高知识广度培养「拥抱变化」的心态,我们就可以逐渐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主宰自己的人生。
△ 写在最后
如果把人体想象成一部手机,情绪就是底层的操作系统。
当情绪失控时,人体操作系统就会崩溃,上面运行的所有App也就成了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