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解决生产现场存在问题?以下是小编跟大家介绍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相信经过小编的介绍之后,大家都已经有了相关的掌握与了解!欢迎大家收藏并分享本文哦~!
步骤1 问题表面化流程。
问题发生后再采取对策就晚了。要趁着问题还处于萌芽状态,提早使其表面化并加以处理。因此,需要制定措施,使得管理和监督人员能够捕捉问题的前兆,以防止发生问题。
步骤2 形成问题流程。
如果发生问题的话,则根据三现主义掌握事实后,首先把发生问题的事实划分层级。通过划分层级,可以明确地掌握发生问题的背景,进一步采用帕累托分析法筛选症结。
步骤3 调查真正原因流程。
针对症结,采用6M特性要因图查明原因。查明原因后,筛选主要原因,必要时采用“6M原因分析法”明确真正原因。
步骤4 解决问题实践流程。
针对发生问题的状况明确削减目标,针对6M原因明确防止再发生对策。实施对策时,明确负责实施的人员与实施时间,制订实施计划。实施对策的结果,如果有效果的话,则把对策内容标准化,并让对策扎下根。
1、加强生产计划控制,实行看板管理。
生产计划的制定要有预见性,生产计划目标的分解要具体、科学,符合生产的实际情况,减少生产单位更改设备工艺参数的次数,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在生产现场组织中利用看板管理来促进计划的有效实施。看板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生产活动,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是以视觉信号为基础手段,以公开化为基础原则,尽可能地将管理者的要求和意图让大家都看到,借以推动自主管理、自我控制。管理人应将生产计划、订单状况、每日生产状况、异常状况以看板的形式告之于每个生产者,让大家都参与到管理中来。在生产线的适当位置悬挂各时段产量看板,利用每日生产表格班组长填写制令投入产出,来指导生产单位的生产。
2、对操作进行工效学分析,加强员工培训力度,规范员工操作。
无效劳动不但增加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降低劳动效率,并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对操作进行工效学分析,就是通过对员工的操作行为进行分解,剔除操作过程中不合理的多余动作,找出操作规范标准,并依此标准对广大员工进行培训,通过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并且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定置管理,提高运转效率。
定置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门科学管理方法,它以物在场所的科学定置为前提,以完整的信息系统为媒介,以实现人和物的有效结合为目的,通过对生产现场的整理、整顿,把生产中不需要的物品清除掉,把需要的物品放在规定位置上,使其随手可得,从根本上杜绝搬运和无效动作的浪费。具体地说就是根据生产活动的目的,考虑生产活动的效率、质量等制约条件和物品自身的特殊的`要求,划分出适当的放置场所,确定物品在场所中的放置状态?作为生产活动主体人与物品联系的信息媒介,从而有利于人,物的结合,有效地进行生产活动。定置管理要首先解决人与物的有效结合问题,这就必须对人、物结合状态进行分析。定置管理的结果,就是对各种场地进行科学、合理定置的统筹安排,最终完成定置图设计和信息媒介物设计。
4、加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降低不合格品率。
现场管理必须严格控制在制品的质量,以保证合理的产品合格率。不合格品浪费宝贵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却不能在市场上销售。而且处理不合格品还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质量控制是现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首先,要合理分解产品质量指标,明确各个生产工序的质量责任,通过各个工序质量指标的完成确保产成品的产品质量。强调品质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的,由过程品质管理来保证最终质量,其次,要加强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对各个工序要求做到,不制造出不良品、不流入后工序。再次,对于质量控制中的突发情况,要及时查明原因,把不合格品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后,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不断地对现场人员进行质量教育,使他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质量,在管理上能掌握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方法,并有较高的技术操作水平。
5、建立绩效奖惩与薪酬制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在现场管理中,一线主管发挥着基础监督、激励、绩效反馈及培训等重要职能。做好员工的绩效评价与反馈,及时与绩效不好的员工开展谈心活动,帮助制定提高其绩效的方法措施,将业绩考核,以岗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标准?、常规考核,以日常行为规范与流程执行作为考核标准,均作为绩效奖惩与薪酬的依据。将企业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目标成果联系起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实现车间内部各岗位之间的有效配合和良性互动,唯有如此,生产效率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