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微
摘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是造成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优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明确职业规划、完善课程设置、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知识相关者评价教学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酒店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实现酒店业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间的对接。
关键词:高校 酒店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失衡
1.酒店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流失严重
与此同时,酒店业员工的流失率越来越高。统计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酒店员工平均流动率在30%左右,有些酒店甚至高达45%。据中国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对国内23个城市的33家二星至五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的调查得知,近5年,酒店业员工流动率高达23.95%。
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缓慢,没有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的环境和氛围;第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待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第三,校企合作力度不大,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尚不完善。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中国有句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度过辛苦的基层工作、克服社会地位低等一系列尴尬局面的精神支柱。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对职业目标及其实施策略了然于心,便于学生从宏观上进行调整和掌控,使他们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以便节省时间和精力;它还可以对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和实践,促使他们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努力进取。
然而,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更不用说制定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些高校虽然为学生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但是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鉴于此,高校应该认识到职业规划对学生的重要性,建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队伍。
2.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脱节
目前,许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具体教学严重脱节。有些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酒店高级管理人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没能给予学生相应的实践锻炼和技能保障,致使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出现不能直接胜任管理人员的尴尬局面;有些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酒店基层服务人员,但是大部分毕业生对未来就业的期待过高,当真正从事酒店工作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加上对服务业缺乏理性认识,最后不得不从事其他行业。
3.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许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理论性太强,忽视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服务水平和其他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致使很多毕业生进入酒店工作后,无法快速适应新工作角色,缺乏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与客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事、主管的人际关系,也缺乏职业意识,职业认同度低,职业忠诚度不高。
4.培养制度不健全
很多高校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制度,而是和其他理论性强的专业一样,大规模地培养同质人才,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同质性强,专业性差,特色不明显。
5.高校不重视培养评价结果
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必须经得住利益相关者的检验。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而言,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就是酒店。但现在,高校不重视培养评价结果,只一味地按照自身的.条件来培养学生,这就导致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不能胜任专业工作。
三、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措施
1.明确职业规划
高校的职责在于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为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因此,高校应了解酒店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并及时将酒店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定位。 此外,高校还应不断加强职业规划指导队伍的建设,为学生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建立完善的职业化标准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度,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加强职业规划课程建设,设置形式新颖、方法多样、内容突出且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课程,做到有针对性的指导。
2.完善课程设计
第一,高校应加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弹性,打通各专业的基础教学,以模块构筑专业课程,加强教学内容与酒店业务流程的结合、教学内容与酒店岗位构筑流程的结合。酒店管理的课程可以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等组成。
第二,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时,突出大学生实习的重要性,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就业做好铺垫。
第三,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可靠的实习机会,并辅导和跟进实习过程;完善实习学分认证制度,突显实践学分的重要性。针对就业环节,高校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的求职技巧培训选修课,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单位和就业形式。
3.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了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高校应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即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
高校应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酒店进行专业实践。如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旅游系每年都会安排专职教师陪同学生实习,教师在带队期间能获取大量的酒店信息,进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4.实施知识相关者评价
瑞士的洛桑模式和澳大利亚HOSPITALITY培训包模式之所有受到世界各地的认可和好评,主要是其输出的人才符合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对于大学而言,其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知识相关者,是指以知识相关者组织为依托,与知识有关的人员,包括与传播知识、发现知识、转化及运用知识等过程有关的主要人员。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笔者根据其与大学、与知识关系的紧密性程度,将大学的知识相关者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知识相关者、次核心知识相关者、边缘知识相关者。其中,核心知识相关者包括政府、出资者、行政主管、教师和学生;次核心知识相关者包括校友、捐赠者、契约单位;边缘知识相关者包括企业界、市民、当地社区。知识相关者参与培养评价,有利于缓解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存在的供求矛盾。
优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高校必须从明确职业规划,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实施知识相关者评价教学等方面进行,以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酒店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实现酒店业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间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