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与手段。以“云计算”为代表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深刻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借助于信息化技术,高校后勤管理资源将会得到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后勤管理运作的高效化,资源的节约化。
(一)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需要信息技术强有力支撑
高新后勤管理目前已经处于一个从校内趋向校外的过渡性的阶段,这对于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质量是有利的。高校后勤管理要在体制架构、运作机制、经济效益、服务水平等方面实现整体均衡性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就使得这一发展路径具有了实现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高校的后勤管理可以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助推剂”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特点,技术的创新力在不断加强。以云计算为例,云计算可以将数以千计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数据信息及时安全有效地传输,这就使得信息的集成、信息的共享成为可能,]在这一技术的支撑下,社会不同节点的个体可以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得信息,并较快将其转化为社会经济价值,继而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助推剂”。
高校后勤管理建设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化的影响,这就直接给信息化建设造成消极性的影响,使之发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羁绊。主要是集中在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信息化制度建设这三个方面,本文就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予以剖析。
(一)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乏力
信息系统的研发、维护、管理、使用这几个方面是保障信息系统运作的关键点,人力资源建设基于此而备受重视,提供人才综合实践技能就成为必然,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即无论信息化体系与软件的升级处于何种程度,都不会处于被闲置的状态。但是就目前来说,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实践却并不令人满意,这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人力资源的构成趋于复杂化。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分为内聘与外聘两种类型。内聘就是指高校后勤系统的岗位调整而来,外聘则是从社会临时招聘而来的信息化人员,这就使得人员来源趋向于复杂化。
从内部转岗而来的人员,主要是一些退居二线的工作人员,具有年龄偏大、工作能力不强等特点,而从社会招聘的信息化人员,则又基于没有统一化的招聘标准与监管体制而导致形式化招聘问题发生。
二是信息化人力资源的继续教育尚处于初始阶段。高校的后勤管理逐渐走向社会化,但是从目前来说,这还处于过渡性的阶段,这就会使得高校后勤仍然将自己定位于高校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市场竞争意识淡薄,正是由于这一外源性动力不足导致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人力资源的建设基于此而处于“两不管”的境地,即高校不管、社会不管,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与制度制约等都无法落到实处。
(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亟待完善
信息化建设的初衷就是强化高校后勤服务的精准度与高效化,这就可以促进相关管理人员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工作,从而满足了服务对象多元化的要求。但是从目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现状来说,信息资源共享目标远未达成。
这主要是因为各分管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各自为战”的问题,部门信息系统之间还处于封闭化运作的状态,举例来说,人力资源的信息管理系统与财务信息的管理系统互不统属,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数据信息就会根据基本的分类标准而划分不同的系统,这些系统没有对接共同的服务平台,这就使得系统的信息只是留存在自己的系统中而不为他人所提取,信息资源的不共享性使得管理决策成为“无源之水”,少决策、乱决策现象较为严重。
就本文来说,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制度主要是指技术标准的制度与操作管理的制度这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标准的制度。在一些高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技术标准制度的规建被漠视。在信息数据的采集过程中,主观化采集、模糊化采集问题突出,从而给信息数据的分析与储存造成一定技术上的障碍,甚至于有重新返工的危险。
二是操作管理的制度。以软件的使用与维护为例,在软件的使用操作管理中,基于不同部门要求的差异化,以软件操作管理人员只能够在本部门工作,即使有的部门近在咫尺,但依然要从社会聘请相关的人员进行相关系统的操作与维护,这有悖于资源节约的基本原则。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业已成为其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其服务质量的一个有力技术支撑,在经过初期发展阶段后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依然还有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就本文而言,则是从以下几点提出解决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多元化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储备体系
在信息化时代,人才就是财富之源,在平时充分储备人才,就可以应一时之需,这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外聘。以软件技术人员为例,建议将较高技术水平与信誉的信息技术公司作为自己的合作对象,促进技术人员的共享,在工资福利、工作范围、聘任方式等方面与信息技术公司予以协商,以灵活化的聘用促成人才储备库的不断充实。
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公司的技术人员直接参与设计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在软件的使用与维护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将会大大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落实行业协会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标准要求,规范继续教育行为,构建起中短期教育、脱产教育、特定项目教育相结合的培训机制。
(二)健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
健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要遵循“一立一破”的路径。“一立”就是指要搭建起统一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共享平台,“一破”则是指要突破高校后勤管理相关职能部门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藩篱,从而使得割裂的部门系统内部信息可以共享,从而达到资源的集约化运作。
一是规范技术标准制度。规范技术标准制度主要是涉及到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储存、应用软件的设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等诸多的方面,借助于技术标准的规范,就可以使信息资源适用于各部门的信息系统,这就为搭建统一化的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条件。
二是规范操作管理制度。所谓的操作规范,就是要打破原有的一个部门一个操作规范的格局,将操作人员集中管理,使之在一套操作规范的要求下从事自己的工作,发挥其所长,使各部门的信息化技术人员可以在部门之间进行流转,从而实现几个部门共用一个信息化技术操作人员的构想,这就大大促进了成本核算的优化。
总之,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一个有效的手段与工具,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产与经营的各领域的发展。高校后勤管理如果仍然沉湎于传统化的运作方式,就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被抛弃,据此而言,面对信息化的趋势,紧随潮流,在实践应用中创新后勤管理的模式,就会出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