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资深HR的面试建议功夫在别处
你的功夫要下在“别处”
转载自:牛眼看人(ID:bovineman88)
经过海量的简历筛选环节,一部分应聘者的基本情况、基本能力和素质已经初步符合了用人单位的要求,这部分应聘者就会迎来求职的第二阶段——面试环节。在这个环节,HR希望通过当面提问、观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应聘者的情况,对一些存疑的地方做进一步澄清。
关于面试,网络上有很多经验介绍,也有一些可直接套用的自我介绍模板等。笔者不建议应届生朋友把主要精力花在背自我介绍上,而是要花相当的精力在面试之外——尽最大可能掌握用人单位的情况。以下就是一些实操方面的经验了。
一、多维度掌握用人单位情况
用人单位的信息包括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
直接信息是直接可以获取到的信息,包括:单位性质、历史沿革、组织架构、员工规模、人才理念、薪酬体系、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员工守则)等。这些信息可以在用人单位的网站上找到。
间接信息主要是周围人对用人单位的一些主观感受,可以通过一些网络论坛、在用人单位工作或和用工单位有业务联系的亲戚朋友、熟人、师兄师姐等了解到。
笔者当年在心仪的单位面试后,因不知道单位的薪酬状况而一直下不了决心签约。结果在单位附近打了几次车,出租车司机众口一词说,“这个单位工资高,待遇好”,笔者这才最后下定了决心。可见,间接信息对于应聘决策有时候是非常关键的。当然,通过这些途径了解到的信息很可能是碎片化的。那也不要紧,这些信息在面试环节将或多或少地帮到应聘者。毕竟,很多事情是“聊胜于无”。
二、按照自己习惯的逻辑框架组织面试语言
笔者不赞成应聘者直接套用现成的面试模板,主要是因为:不符合自己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的模板自己很难驾驭,容易在面试中造成“背词”的印象,同时也会限制自己的思维和现场发挥。
(一)“自我介绍”的语言组织:突出强项
一般情况下,面试都会安排限时“自我介绍”环节。这个环节,尽量不要简单复述个人简历中的信息。因为,HR对你的信息已经有所掌握了,复述简历只会浪费宝贵的面试时间。建议重点按照用人单位招聘通知中对应聘者的能力、素质要求等组织自我介绍。
例如,用人单位要求某岗位要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那么,应聘者可以重点突出自己的这部分经历和才能,如果刚好你在读期间参加过这方面的一些社团,发表过一些文章,那么,这部分可以重点讲、突出讲。
(二)以往事件的回顾的语言组织:三段式
用人单位HR可能还会请应聘者谈谈以往一些事件的情况,如应聘者简历中出现“曾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的经历,HR希望了解这段经历较为详细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可以按照“三段式”的逻辑组织语言:背景是什么?我在里面发挥了什么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果或效果?这是一个比较清晰、容易被HR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框架。
(三)动机型问题的语言组织:积极主动
HR可能会问到一些诸如“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单位?”“你最看重我们单位的哪些方面?”等等问题,这些属于动机型问题。这时候,应聘者之前了解到的碎片化的信息可能就要发挥作用了。如果应聘者能够很自然地说出类似这样一段回答:
“××公司作为××集团旗下很有特色的成员单位,经过5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管理方面都代表了××行业的先进水平,而我在××大学学的也刚好是这个专业。能够到公司工作,不仅能向这个领域的专家前辈们学到很多最先进的东西,随着自己能力的提升,也一定可以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可以按这个思路组织语言,但不建议照搬)
那么,恭喜你!起码HR听到这段话,心里是满意的。这个环节就不会丢分了。你的回答至少会给面试官留下以下印象:
你对公司的情况是有所了解的,最起码你是花功夫去了解公司的情况的,你是一个积极的、有准备的人(机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你有强烈的到单位工作的意愿;你非常可能是一个符合公司需求的人。
(四)随机型问题:合理引导
HR在面试前,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多预设。有的HR是现场想问题。这种情况下,应聘者可以引导HR的提问。面试官很可能会就你的专业提一些边缘性的问题,如“你觉得公司现在的××技术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吗?”
这种情况下,面试官多数情况下并不期望你给出确切的技术创新的方向,因为,这对一个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应届生而言实在是太难了。遇到这种提问,应聘者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强项牵引面试官的思维。你可以说,你在这个专业领域内的一些强项就是未来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面试官下一个问题很可能就“落”到你的专业强项里了。当然,回答这类问题依然要围绕一个自己习惯的逻辑框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