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 查 报 告
一、基本情况
孟定坝是一个低热河谷冲积盆地底平坝,北面比南面稍高,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5—6公里,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呈不规则长方形,为新生代的第四系粘土质砂砾石组成,厚度500米。整个坝子平均海拔只有511米。南汀河由北向南蜿蜒流过。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孟定坝独特的气候条件,被人们称之为“天然温室”。丰腴的孟定坝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温柔多情的傣家人。
在孟定坝居住的傣族有2.57万人,其中傣德1.27万人,傣德主要居住在靠南汀河边比较低洼的地方。
目前,沿河居住的傣德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干栏式居室的传统,只是所使用的材料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盖房只用竹子、木料、茅草。现在则改用水泥、砖头、瓦和木料。只有少数因家庭经济拮据而未改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南俸寨和滚乃寨保留的原汁原味的干栏式竹楼稍多一些。
二、传说及渊源
竹楼,傣语称“恨耸”,即意为掌楼高屋,或叫“宏恨”,意为凤凰展翅的房子。相传古时候称竹楼为“恨召帕雅桑木底”,意思是“智慧王桑木底创建的房子”。
据老人们讲,远古时代,傣族先民生活在大黑森林之中,住在山洞岩穴里,困苦不堪,是智慧王桑木底祖先率领先民勇敢地离开洞穴走出森林,来到平坝居住的。起先他们学着雀鸟筑巢,用树、芭蕉叶等覆顶,一到雨季四处漏雨无法栖身。这时,桑木底看到蹲在雨中的狗能让雨水顺身淌到身后而前身不湿的现象,便将房屋改建为狗蹲式的窝棚,叫做“听骂”。但这种房子前高后低,经不住风雨的袭击,也不是很理想。后来,天上飞来一只凤凰,落在桑木底身旁,低着头拍打着翅膀,拖着长长的尾巴,用坚实的双脚掌托着全身,桑木底受这个姿势的启发,灵机一动,照凤凰的样子设计建盖了新的居室——宏恨。
过了不久,人类祖先遭受大洪水的灭顶之灾,村寨淹没,房子也冲走了。桑木底划着竹筏在洪水中将人们救起送上山,也营救出各种濒临死亡的动物。洪水退却后,桑木底又率领人们重建家园,但是困难重重。山上的动物们知道后纷纷来帮忙,有的出力,有的献出自己的肢体帮助桑木底建盖新房子。麻雀和燕子从远处衔来了茅草,因麻雀衔的是草尖,比较轻而放在了外边,燕子衔的是草根,比较重而放在了里面,称为“佐恨”。狗献出了脊梁做屋脊,所以叫“朗骂”。鹭鸶献出翅膀做房子两头的偏厦,所以叫“比养”。大象献出了舌头叫“灵掌”,猫献出了下巴叫“苗伽”……,这样,新的房子又盖起了,人们都称之为“恨召帕雅桑木底”,这种居室一直延续使用到今天。
三、傣德竹楼的结构及功能
滚乃87岁老人布徕软家的居室就是典型的干栏式竹楼。9棵立柱(3棵中柱,6棵边柱),3根横梁,7根楼筋都为木质,以穿斗形式构成屋架,这些木料都是取自当地山上,大多是红毛树,也有用西南桦的。其余的(如檀、椽、墙、楼板等)都用竹子,只有房顶是用毛草打成的草片覆盖,竹楼外形如图所示。在进入房子一侧向外延伸搭成一个晒台约4×4m2,供晾晒东西、休息、梳洗之用。整幢房子的平面图如图所示。通长13m,宽7m,楼脚(即底层)高1.9米。室内划分为2个区域,一为客厅,一为卧室,客厅外连着晒台,客厅与卧室之间用一道竹笆墙隔断,左侧有一道供进出卧室的门,卧室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供主人一家就寝,出嫁的女儿或已上门(入赘)的儿子都不能入内,就寝方式为从里到外按由老及幼的顺序排列,卧室不再另设隔断。客厅靠卧室一侧有一个火塘,供炊事及烤火之用,客人到家一般都要围着火塘席地而坐,主人的位置为紧靠卧室的一面。右边墙角摆放神龛(傣语称“葵俚”)如图所示。亲戚朋友等客人来家须留宿的只能睡在客厅靠右一侧。楼梯在晒台与客厅的结合部靠院子一侧(有的在左,有的在右,主要依方便进出而定),楼梯宽1.2米,为木制直梯,也有用竹子做的。客人上楼后进入客厅必须脱鞋,不然就会被视为看不起主人。楼下主要用来摆放杂物,供家禽家畜栖身;有些家庭还在楼下支放一套脚碓,用来舂米捣物。在住房四周,用竹篱笆做围墙,圈定一个属于自家的范围,房后留一小块菜地,种点常用佐料,靠公共道路便于出入的地方,用竹子做一道平拉门,门阔3米,两边各栽一根竹子,依次打三个眼,穿3根可滑动的细竹即可。
四、结论
1、随着人民群众收入的逐步增加,这种传统的干栏式竹楼越来越少,逐步向改良型过渡,若无相应的保护措施,有逐渐消亡的可能。
2、目前掌握这种竹楼制造技术的人大多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已很少具体操作,随着这些老人的年纪不断增长,将面临失传。
3、这种建筑凝结着傣族人民的聪明智慧,是他们顺应自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的成果,它记述了傣族人民丰厚的居住文化,对研究和挖掘傣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将其列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建筑类项目予以保护。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www.61k.com)以竹子为主要材料修建,竹柱、竹梁、竹檩、竹椽、竹门、竹墙,因主要用竹材建盖,留有高脚栏干,分上下两层,故称竹楼。竹楼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和关家畜、家禽。
<品质容斋·品位容斋>订阅号:rz17668
寻中国风产品/传统工艺/茶及相关合作!
寻移动CRM、ERP/电子商务合作!
竹楼概况
傣族自古居住在气候炎热、潮湿,水流纵横的地带,村落多在平坝近水之处。傣族竹楼,源于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人,定型规范于清代。竹楼结构紧凑、布局合理、造价低廉,并具有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防蚊的特点,十分适合热带高温度多湿的气候。
竹楼占一般以粗竹子做房子的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顶铺草,主柱有24条。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而且迅速。
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这除了防潮湿和散热通风外,还可避洪水冲击。楼下架空,墙又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于洪水的通过。
上层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
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一般人不得入内。
二楼三面有回廊,楼廊既作过道又作仓库,有时兼做客厅。廊的尽端有宽敞的平台谓之“展”,是室内空间向户外空间的延伸,主要功能有摆放水缸、竹筒并供冲浴、洗刷、晒衣物等用,也是观景的好地方。“展”的形体使傣家竹楼更舒展。
屋顶为双斜面,盖以编制的草排,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遮阳。
土司贵族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来盖顶。
“人”字型房顶: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
上下两层高脚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也是整个竹楼的中心。
竹楼的文化内涵
竹楼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
1.家神柱:家神柱是傣族卧室房内的一根柱子,柱子端包有白布,白布中间放有芭蕉叶、甘蔗苗、蜡条和棉花条各两支,它被认为是房屋守护神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是该户人家父系祖先居住的地方;
2.中柱:中柱在客厅内,柱上贴有彩色纸条,并插有蜡条,此柱为家中老人临终时靠着穿衣服的地方,柱上东西不能触动或倚靠,更不能在上边挂东西,中柱的楼下部分,也不能拴牛马。也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有时它上面会裹上红绸子,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
3.男柱和女柱:男柱立在家神柱旁边,男柱门是家中男性成员进出卧室的地方,男主人的卧具就摆放在男柱下面。家中的妇性成员由女柱旁边的门进出卧室,家中财物由主妇保管,主妇一般有两个储存金钱衣物的竹箱,就放在女柱下。傣族以东为尊,以西为卑,所以房间中男柱在东、女柱在西。傣族家庭在用餐时,男性面向门而坐,是上方;女性背向门而坐,是下方。反映了傣族过去男尊女卑的观念;
4.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5.在修新楼时常常会用树叶垫在柱子下面,据说会更加坚固;
6.严格的等级与辈分:长辈居住的楼室,柱子不能低于6尺,楼室比楼底要高出6尺,室内无人字架,竹楼的木梯一般要在9级以上;晚辈的竹楼一般较差一些,首先高度要低于长辈的竹楼,其次木梯也只能在7级以下,室内的结构也显得简单许多。
竹楼分类
官家竹楼
官家竹楼宽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顶带三角锥状,用木片覆盖。整个竹楼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木柱建在石墩上,屋内横梁穿柱,结构简单。上木梯后即为“掌房”,正屋为客室,中置火塘,侧旁分隔为二至三间,是主人夫妇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楼客室约有三十平方米大小,能容纳一二十人就座。掌房用篾席铺地,是乘凉和妇女纺织的地方。
百姓竹楼
百姓竹楼与官家竹楼相同,只是较为狭小,屋顶用茅草覆盖,木柱不准用石墩柱脚,也不准用横梁穿柱,不准雕刻花纹。
西双版纳傣族称自己居住的竹楼为“很”。“很”是“晃很”的简称;“晃很”一词椐说是“烘亨”的谐音。“烘亨”是凤凰展翅欲飞之姿。民间传说,傣族的竹楼系建房始祖帕雅桑目底首先创建。
帕雅桑目底最先是从“人们站在树下躲雨”中得到启发,用海芋叶、芭蕉叶等建盖了平顶叶屋。但平顶叶屋漏雨,人们住在屋里照样遭受风吹雨淋。后来,他在猎狗坐地淋雨姿势的启发下,建盖了一种称为“杜玛些”的狗头窝棚,将平顶屋面改为偏厦。这种屋子可以避雨,但仍不能避风、避湿,大雨不时飘进屋内,屋内的地面上泥水横流,不便居住。
帕雅桑目底决心重建一种又能遮雨,又能挡风,又可防湿的住房。他不断地建,不断地拆,但始终没想出一个好的建房方案。
一个风雨交加的早晨,天神变成一只金凤凰飞落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低头垂尾,两翅微张,扬扬双翅,暗示屋脊应是“人”字形;凤凰低头拖尾暗示要蒙住人字架的两侧,以挡风雨;最后凤凰将脚立在地上拖住身子暗示住房要分上下两层。
帕雅桑目底在金凤凰的启示下,设计了这种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防潮、防野兽的四面坡式高脚竹楼,并把竹楼叫做“烘亨”,后来逐渐演变成“晃很”和“很”,一直沿袭至今。
传说在桑木底建造竹楼恶毒过程中,遇到了山洪暴发,桑木底救了很多动物,在重建竹楼时,便得到了动物们的帮助。如屋子结构中被称为“琅玛”的部分是狗献出的它的“背”,即架在房梁上的横木;“必养”是白鹭献出了它的“翅膀”,即屋檐。
这些传说反映了傣族先民在住房的设计与改进过程中不断向生物学习的过程,具有朴素的仿生意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傣族先民的动物崇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