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东杰布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的开山鼻祖。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藏语名叫“阿吉拉姆”,剧目内容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藏戏的开山鼻祖是谁。
详细内容
01:
唐东杰布(1385—1464)明代西藏人,生于日喀则昂仁县多白乡仁钦顶村。幼时家境贫穷,以牧羊为生,成年后曾参加藏军,还做过小生意。削发为僧后,师傅赐僧名“尊珠桑布”。
由于他刻苦钻研,博学多思,很快便成了一位远近闻名,有造诣的学者和得道者,被众人尊称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
02:
唐东杰布是西藏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作为一位香巴噶举派的高僧,他多才多艺,在西藏艺术史、建筑史、藏医药等诸多领域均留下了足迹。在文化艺术方面,唐东杰布是西藏藏戏的鼻祖,他创立了藏族历史上第一个剧团——“窘巴戏团”,使藏戏这种集说、唱、跳、弹于一身的表演形式流传至今。在建筑方面,他一生在西藏的江河上建造了58座铁索桥,为各地交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人尊称为“铁桥活佛”。在医学方面,他研制出的胃药“珠目”等方剂,至今还在被藏医使用。作为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唐东杰布都有哪些经历呢?
03:
有了众人拥戴后,唐东杰布并没有高高在上,童年的梦想始终压在他的心头。由于西藏地域辽阔、山高水险,交通极不发达。唐东杰布很小的时候就想在河流上修建桥梁。
等他出家后,四处游历求学,亲身的感受更加重了这种使命感。他觉得自己有必要改变,河流阻隔给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不便。但修建铁索桥需要铁、需要钱,这两样唐东杰布都没有,于是他开始四处化缘,在化缘途中他发现,藏族百姓很喜欢看歌舞剧。于是,他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
他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结合舞蹈、唱腔的表演艺术形式。使过去单一的跳神舞逐渐走向戏剧化,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藏剧艺术的雏形。在亲自教授姑娘们演唱自己作品之余,他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以增加戏剧的表现力。剧团一经推出,便饱受各地藏族人民喜爱,剧团流动演出到哪里,周边百姓蜂拥而至。
04:
演出获得的收入,全都被他投入到桥梁的设计、金属冶炼和民工征集中。随着桥梁不断建成,唐东杰布和他的剧团名气越来越大,西藏各地的官员也开始愿意资助他的建桥举动。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苦劳作中,他终于在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上相继修架了20多座铁索桥,和更多木桥、渡船。当他79岁时,白发苍苍的唐东杰布来曲水,他对身边人说道:“机缘到了,我该修建曲水铁索桥了。这是最大的也是最难修的桥,是我此生此世最后的愿望。”为了修建曲水铁索桥,他先拜见拉萨附近的藏官向他们化缘,还亲自帕木竹巴王朝的王都乃东,拜见最高首领乃东王,请求他伸出援助之手。各地官员见到腰系白氆氇僧裙,披着牦牛毛藏毯,头发胡子像雪一样白,口里牙齿已经脱落的唐东杰布还有这种精神都很感动,捐出大量资金资助他。
唐东杰布将各地募化收集来的铁块,堆在曲沃日森普山洞。开始亲自动手打制铁链铁环。
打出的曲水铁索桥第一个铁环、第一根铁索,被后人当成圣物,供奉在铁索桥庙的神坛上。
周边四乡八镇的居民、铁匠听说他要在曲水建桥,纷纷背着铁匠炉,带着铁匠的工具,赶来帮忙。几十个铁匠炉的熊熊炉火映红了江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铁环连接成四根很长很长的铁索,每根都有八岁男孩手臂那么粗。铁索凑齐后,各地的差民百姓、游民乞丐、寺院僧尼、渔夫猎户都赶到雅鲁藏布江边,自愿为架桥出力。架桥工地的歌声、号子声响成一片。
在达嘎村和曲沃日山下,河道两岸分别用石头巨木建造了两个巨大的桥墩,再把四根铁链固定在桥墩上。铁索上面铺木板,用牛皮、绳子捆绑结实。这样原本认为,没法修成的曲水铁索桥,就飞跨在雅鲁藏布江上面了。唐东杰布最后的愿望实现,功德圆满的他非常高兴。他端坐在铁索桥的桥头,坐化了。
05:
在西藏的寺庙和藏族群众家里,常常可以看到供奉着白须白眉、神态安详、和蔼可亲、手持八节铁索的唐东杰布塑像。在许多藏戏演出场地,看戏的观众首先要在唐东杰布的像前敬献哈达,以示谢恩。在唐东杰布的故乡,甚至还保留着一种传统仪式,每逢大家观看藏戏表演时,都要带一些青油和羊毛,将这些礼物送给戏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铁索上,以保存好唐东杰布所建的铁索桥,使其不锈,寄托着大家对唐东杰布的感恩和怀念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