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如何保养脚部
养
民间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护脚方法,主要有泡脚、搓脚、转脚等。
泡脚就是将脚泡在温度较热的水中,以脚能承受的热度为准,水应淹没踝关节,每次浸泡10分钟。中医学认为:春天泡脚升阳固脱,夏天泡脚暑温可祛,秋天泡脚肺润肠蠕,冬天泡脚丹田温灼。
搓脚就是先用右手掌搓左脚掌,再交替进行。搓脚时用手掌紧贴脚跟经脚心搓至脚趾,直至手心脚心发热,反复进行10 分钟。
转脚就是用右手五指抓攥住左脚五趾,左手攥住左脚脖顺一个方向旋转(360度)连续进行2分钟,再向相反方向旋转,然后再转右脚共10分钟。
泡脚最好在临睡前,搓脚、转脚可同时做也可分开做,关键是坚持长久,形成习惯持之以恒。
六个方法防止干燥冬季手脚干裂
冬季是手足皲裂症多发季节,不少人手指头、脚后跟裂口、出血,只能用橡皮膏贴上,严重者甚至继发感染,疼痛难忍,影响工作和生活。
引起手脚干裂的原因有很多种,真菌、湿疹、单纯的皮肤老化干燥、糖尿病等都会引起皮肤干裂现象,患者应该先到医院请专家诊断。如果只是单纯的由于冬季气温低、皮脂腺分泌减少造成干裂问题,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皮肤的护理。如果您手脚容易干裂,不妨试试这几招:
1、减少用凉水的次数,避免皮肤因受凉而减少对皮脂的分泌。
2、晚上用热水浸泡手足后,涂上防裂油、甘油、凡士林等,再戴上手套或用塑料袋裹上,促进皮肤吸收营养。
3、少用碱性强的肥皂,尽量避免直接接触酸、碱等化学品物质。
4、每次洗手后都要涂抹护手霜。
5、多吃葵花子。葵花子富含的维生素E是出色的抗氧化剂,有助于维持神经、肌肉组织的.正常,使毛细血管壁更稳固,这样原本淤滞的血液循环可以恢复顺畅,有助于防止手足皲裂和色斑的生成。
6、多吃胡萝卜、菠菜、红薯等蔬菜以及动物肝脏,它们所含的维生素A具有保护皮肤和防止皮肤皲裂的作用。手足皲裂症病程较长或年老患者,尤其应多吃猪肝、猪皮、羊肉、阿胶等。
冬季保健先护脚
每到寒冬,人们都会很注意保暖,把身子、头部裹得严严实实,却很容易忽视脚部的保暖。中医学认为,双脚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经络的重要起始部位,许多通往全身各处的穴位大都交会于足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周鸿图指出,寒从脚下生,脚部保健尤为重要。
足部反射区知多少?
足部反射区排列是有规律的,基本与人体大体解剖部位相一致,是按人体实际位置上下、左右、前后顺序精确排列的。人的双脚合并,正是人体器官组织立体分布的缩影:
脚的拇指,形似人的头部,拇指及各趾相当于人的头、颈、面部反射区,内有大脑、小脑、垂体、三叉神经及眼、耳、鼻、舌、口腔、牙齿等反射区。
足底上部相当于人的胸腔,内有肺脏、气管、心脏、甲状腺、甲状旁腺、斜方肌等反射区。
足底中部相当于上腹部,有胃、肠、胰、肝、胆(右侧)、脾(左侧)、肾等器官反射区。
脚跟部位,有生殖器官(子宫、卵巢、前列腺等)、膀胱、尿道以及阴道、肛门、大肠、小肠、膀胱等反射区。
两足内侧相当于脊椎部分,构成足弓的一条线,形似人的脊椎(颈椎-胸椎-腰椎-骶椎)。从足趾至足跟方向有颈、胸、腰、骶椎及尾骨各部分反射区。
足外侧相当于四肢部分,自上而下是肩、肘、膝等部位,足底内有肩、腰、肘、髋、股、膝关节等反射区。
当体内器官或腺体异常时,其足部反射区就会有结晶沉积而成为痛点,每个痛点触觉反应不同,有些像沙子,有些呈颗粒,有些只有肿胀的感觉。适当刺激各反射区,自然会加快排毒,从而达到保健疗效。
“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的原理
双足分布有穴位60个,占人体全部穴位的1/10,许多通往全身各处的穴位,大都交会于足部。足部与全身各脏腑关系密切,其中肾为先天之本,滋养各脏腑;脾为后天之本,化生食物中的精微物质,滋养各脏腑;肝脏能调畅气机、疏通气血,有利于气血的运行;膀胱经卫外主表,能抵御外邪的入侵。
脚位于人躯体末端,离心脏较远,血液的供应较少,再加之脚的表面脂肪层又薄,保温能力较差,所以脚的皮温较低。人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6.5℃左右,而趾尖温度有时只有25℃,因此有“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的说法。
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神经联系,脚掌受凉,可反射性地导致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明显削弱。各种病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诱发感冒或支气管炎等疾病。同时,足部受寒,机体抵抗力下降,也可引起胃痛、女性痛经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