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首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世界上的历法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自古至今就其性质来说,有三种历法:
1. 太阴历(阴历)
它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周期而制定的历法,这种历法的制定只考虑月亮的圆缺、朔望等因素,不考虑地球绕太阳旋转,不考虑一年四季气侯的冷暖变化,是纯粹的阴历,现在伊斯兰教国家还使用太阴历。
2. 太阳历(阳历)
又叫“太阳历”,它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回归年)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地球绕着太阳,共需花费365又1/4天的时间,地球绕太阳一圈叫做一个回归年。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为了计算的方便,一年以365天计数,每年余下六小时,等到第四年时在二月份多加一天,这一年叫做闰年。于是在闰年的二月份就有了29天。
太阳历不考虑与月亮的圆缺朔望的关系。由于阳历是以回归年为基础的,所以,它能反映地球上的冷暖变化,而且使用简单方便,现在已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使用,当今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采用阳历,故又名曰“国历”。为与我国旧有的历法相对称,故又名“新历”。1949年以后正式划定我国以公元纪年。
3. 阴阳合历(农历)
是既顾及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又顾及月亮与地球的关系的一种历法。主要包括朔望月、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等。阴阳合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以月亮亏盈周期为一月,为了调和回归年与朔望月的日数误差,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使历年长度基本与回归年相同。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夏历”,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使用。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它属于太阳历部分。地球绕太阳一周360度,均匀24等分为24节气,以“立春”节开始,以“大寒”气结束,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又把夏历称为“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