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字渊源:人神沟通
中国汉字是华夏文明早期最伟大的创造,它使我们的文化能够超越口传方式得以承继、传播。汉字是浓缩和传递祖先生存经验信息的载体,其基本字形在36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已见端倪,经秦王朝统一书写文字定型后,沿用至今而少有变化。
中国方言众多,汉字却始终如一,成为促成中国统一的稳定因素。可以说,汉字是全世界生命活力最持久、现在仍在发挥原有作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字音节短,字形差异易识别,信息含量大。同样的内容,汉字的识别、表达、思维和键盘输出速度快于其他语系文字若干倍。汉字因其形声兼容的特点,注定将成为世界优势文字。
今天暂且不谈汉字作为语种的种种优劣之势,单单通过汉字可以预测吉凶祸福这个层面来讲,它已经是泄了天机的,测字也成为人们最喜闻乐见的一种预测形式。《淮南子》里有“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记载。据唐代张彦远解释,因为有了汉字之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既然汉字成为人神沟通的工具,拆解汉字就被蒙上人神交易的神秘外衣,带有“神谕”的色彩。
上古时解释文字是巫师、祭司的特权,后又演变成如许慎、郑玄、孔颖达、王安石、段玉裁等士大夫的特权,形成中国特有的汉字崇拜。但民间探索字根组合信息密码的努力,自文字发明起始就有人尝试,筚路褴褛,薪火相传。这便是所谓的拆字、测字、破字、别字和相字,而这些民间破译者,则被称为测士、拆字先生或相字家,相当于以文字作为与神沟通媒介的“萨满”(巫师)。经他们历代总结的测字经验成果,构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随华裔移民流传海外,而且影响到韩、日等以汉字文化为文化根基的国家,测字习俗蔚然成风。测字这种独特的东方文化现象为何流行不衰,值得研究。
史料记载最早的拆字、测字事例,是《左传?襄公三十年》记史赵所说:“亥有二首六身”;以及《左传?宣公十二年》记楚庄王所说“止戈为武”(此外,还有“反正为乏”和“皿虫为蛊”)。《说文解字》引孔子言:“黍可为酒,禾入于水也。”
两汉谶纬之术尤好测字。《春秋说》:“人十四心为德”。《春秋元命苞》:“刑,刀守井也。饮水之人,入井争水,陷于泉,刀守之,割其情也。”《初学记》引《春秋元命苞》:“人散二者为火”。又如《五行大义释名》引《春秋元命苞》:“水立字,两人交一从中出者为水。一者数之始,两人譬男女,阴阳交以起一也。”再如《太平御览》引《春秋元命苞》:“日者,口合共一。”又:“两口御士为喜”。《春秋繁露?天道无二》:“心止于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太平御览》引《新论》:“银者,金之昆(按:昆含艮)弟也。”
《测字秘诀》云:“测字,在唐宋时期,则为术士谋生之技,品格甚高。”测字之风虽盛行于汉唐以降,却无专著传世,只散见于类书和文人笔记。《隋书?经籍志》载有《破字要诀》一卷,宋代有《神机相字法》,现均已失传。流传下来的汇集历代拆字、测字观点和案例的书籍,只有王安石《字说》、明代记述宋朝邵雍言论的《梅花易数》、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拆字部纪事》及程省《测字秘牒》、周亮工《字触》、桑灵直《字触补》、民初徐珂《清稗类钞》、《测字全书》,读后有管中窥豹之感。
不过不用遗憾,周素丽易学文化整理了很多关于测字预测术的相关知识,在后期的文章中会持续更新,和大家起揭开中华汉字背后的神秘面纱。
文:周素丽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