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家长课堂:勿让孩子盲目接受对自己的批评

  如果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我会说自信心、兴趣和习惯,并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儿童教育目标。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自信心这个基础。或许可以说,孩子是否有自信心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时代是最容易自卑的时代,因为孩子是那么弱小,对自己充满了怀疑,对大人充满了敬畏。比如小学里绝大多数暂时落后的学生都是男生,他们却往往不知道这与自己比女生发育晚有关,可悲地认定自己永远没有希望了。更可悲的,许多父母和教师也如此认为。

  我之所以对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深怀敬意,就是因为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创立了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我愿意推荐他的《教出乐观的孩子》,相信这是儿童心理与教育领域罕见的开创性佳作,值得成为广大儿童的父母与教师的必读书。

  1964年,塞利格曼开始在美国宾州大学读实验心理学博士,他选择在学习理论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理查德·所罗门的动物实验室工作。研究生们试图从狗的实验中找出恐惧是如何促进适应性行为的。他们先让狗学会一种经验,也就是巴甫洛夫的各种反射。之后他们将狗放进一个实验箱中,如果狗跑到箱子的另一边就可以关掉电击。

  让研究生们十分发愁的是,这些狗并不通过跑到箱子的另一边来逃避电击,它们只是消极地坐在通电的地板上,动也不动。只要蜂音器一响,研究者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哀嚎或惊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呻吟和颤抖,即使把笼门打开,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这个实验最终只好停止,因为没有出现实验者预期的行为,即逃避电击。

  面对这个似乎失败的实验,塞利格曼并没有烦恼,他发现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人类面对许多无法控制的事件时,也经常试都不试就放弃了。接下来的五年中,他与同事们继续研究无助感形成的原因、治疗和预防。他们发现,狗的症状并非由于电击引起,而是对事件无能为力所致。这就是引起国际心理学界关注的“习得性无助”现象。

  塞利格曼所以值得尊敬,因为他近半个世纪以来始终在专心致志地研究积极心理学,探索“心理免疫”的奥秘,引导人们从“习得性无助” 到“习得性乐观”,追求真实的持续的幸福。他是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

  感谢湛庐文化机构的安排,2012年11月8日晚上,我在北京见到了马丁·塞利格曼,并一起出席中国积极心理学协会(筹)揭牌仪式。这位年逾七旬的美国学者如明星一般出场,他穿深色西服,天蓝色衬衣,打银灰色领带。岁月的辛劳使他已经谢顶,个子不高,看人目光敏锐,显出倔犟的性格。

  我应邀致辞时列举一些研究数据和案例,说明中国教育非常需要积极心理学,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之下,中国的孩子特别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倾向。在会议结束合影时,塞利格曼过来和我握手,说:“您刚才的演讲非常精彩,其中谈到的中国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与积极心理学的关系,令我印象深刻。”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可能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比如孩子会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等等。

  我40余年从事青少年教育和研究的过程中,深度接触或调查过许多学业失败乃至人生挫折的青少年,包括2013年4月在广东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系列访谈。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失败的源头都与习得性无助密切相关。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的误区呢?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塞利格曼教授不仅做出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妙趣横生的案例,更给出具体细致的建议。

  在塞利格曼教授看来,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想”的关键是解释风格。解释风格从儿时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持续一辈子。有三个重要方面是孩子用来解释为何好的或坏的事会发生在他的身上,那就是永久性、普遍性与人格化。他指出,人们的每一项解释,不是永久性的就是暂时性的,不是普遍性的就是特殊性的,不是人格化或个人的就是非个人的。

  请注意这些概念的差别: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会继续下去;暂时性即起因是可以改变的或是过渡性的;普遍性即起因会影响许多情况;特殊性即起因只会影响特定情况;个人的即起因就是我;非个人的即起因是其他人或是其他情况。

  让我们看一个消极解释的常见案例:

  比如,当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我每一次考数学都不可能考好!”“我是我们班最笨的人!”

  作为父母您会怎么评说即解释呢?有的父母可能会安慰孩子:“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少,看来你也不是学数学的料。”有些父母可能会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你是马尾豆腐提不得呀!”

  显然,父母如此消极的解释风格会让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更加绝望,也就更难以继续努力。这样的解释就是消极性解释,因为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人格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容易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这是塞利格曼教授给悲观下的定义。实际上,许多消极性解释既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不符合客观实际。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并不等于永远成绩糟糕,更不等于他就是最笨的人。应当承认,许多人不是数学天才,要做到数学成绩拔尖是困难的。但是,多数人经过努力是可以学好数学的,至少可以达到合格以上的水平。

  让我们还是以数学为例,看看什么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积极解释:

  比如,当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情绪很沮丧。父母开导说:“孩子,你能学好数学,你以前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吗?”“偶尔几次没有考好是正常的,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考好。”“你这次没考好不是脑子笨,而是没有好好复习准备。”

  这就是积极的解释风格,即把孩子碰到的困境解释为暂时性的、特殊性的等原因,指出这是可以改变的因素。请设想一下,孩子听到父母这样的解释,不仅心情得到安慰,自信心也会有所恢复,而且他可能认清自己,开始走向正确的方向。

  我细读《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的过程中,时常惊叹塞利格曼教授入木三分的剖析,如父母对自己生活的解释风格会影响孩子的解释风格的形成,父母对孩子发展的解释更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我判断与评价。如他所说:“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

  我格外喜欢题为《让孩子学会反驳》这一章,塞利格曼教授一句精辟的话令人眼睛湿润:“不要盲目地接受对自己的侮辱。”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承受了多少讽刺挖苦,他们又多少次自我贬低。如今,在积极心理学的支持下,我们要支持孩子们敢于说不,要敢于和不公正的命运抗争。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发挥主体性的力量,如何从“习得性无助” 到“习得性乐观”呢?塞利格曼教授告诉我们,教孩子反驳的最主要原则就是正确:反驳必须根据事实,必须是可证实的。有效的反驳建立在四大基石之上,第一是搜集证据,第二是做出选择,第三是化解灾难,第四是发展反攻策略。

  实际上,反驳是不难以做到的,因为任何对孩子的简单否定和人格侮辱都是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更不会有科学理论的支持。比如,“差生”就是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概念,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是真正的“差生”。所以,只要我们尊重儿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就可以给予儿童巨大的支持。积极心理学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的科学。

  我一向主张的一个观点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也许可以进一步说,好的关系需要好的解释,或者说,好的解释才是好的关系。父母和教师积极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孩子乐观,消极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孩子悲观。

  当然,仅仅解释是不够的。青少年的自信心需要积极的解释,更需要来成功的体验。如塞利格曼教授所说,我们需要的不是鼓励儿童“感觉满意”,而是教导他们“表现满意”。做到“表现满意”有两个方法,一是从悲观改变为乐观,二是从无助改变为征服。如亚里士多德所描述:快乐不是一种可以与我们所作所为分开的感觉,快乐就好像舞蹈中优美的动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后的感觉,而是将舞跳得很好时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成就感。

  简言之,只有当孩子充满自信,一切才会充满希望。或许这就是阅读《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盲目  盲目词条  课堂  课堂词条  批评  批评词条  家长  家长词条  接受  接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