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谈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谈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从小培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希望大家喜欢。

谈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1

摘 要:教育家指出: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而播种性格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处世为人犹如顺水行舟,自己快乐、轻松,别人也愉快,而养成不良习惯的孩子却会常常感到别扭,与人难以协调,自信心成就感都缺乏,由此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使人终身受益。幼儿好动好玩,自制能力差,是非分辨能力弱,他们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再改变确非易事。本文首先阐述了幼儿不良习惯的表现及成因,分析了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意义,并尝试归纳出若干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培养措施,重点阐述如何通过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 良好 行为习惯 培养

良好行为习惯指是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学习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自动化行为。幼儿期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众所周知,低龄幼儿正是走向自我行为的起步阶段,为此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从福禄倍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校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不可不乘早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顾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末,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已十分不易。孩子早期获得的经验,将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不良的卫生习惯

不喜欢刷牙、洗脸,不注意洗手的方法,随便冲冲水就算了;饭前便后不会主动洗手,吃食物时不注意个人卫生,爱挑食,经常把不喜欢吃的食物丢在地面或桌面;打喷嚏时不会捂住嘴巴,喜欢用手指抠鼻子,睡觉时吃被角、吮手指等。

(二)不良的品德习惯

不主动向他人问好,指责大人的批评,对他人提出的建议不及时给予反应;随地丢垃圾,不爱护公共物品;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尊老爱幼,不与他人分享玩具、食品;排队时,不会谦让,见到他人摔倒后不主动帮助反而大声嘲笑等。

(三)不良的学习习惯

不懂得收拾自己的学具,经常丢三落四;不能自己完成简单的任务,喜欢依赖他人,不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述,爱开小差;不按时完成作业,喜欢看电视,或边看边做。

二、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

(一)“独生时代”造成幼儿形成自我中心行为倾向

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变成家里谁也管不了的“小霸王”,幼儿自我为中心欲望过强,完全不把大人的话当回事。大人因为对孩子的溺爱,舍不得骂,连句大声的话都不对孩子说。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一些幼儿为此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这就滋长了幼儿的“自私心”也就为自我为中心创造了条件基础。

自我中心行为倾向明显的儿童很难进行角色换位,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家庭环境是幼儿产生自我中心行为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幼儿直接面对的简化的社会环境,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空间,家庭成员的角色,责任感,幼儿父母受教育程度等都对幼儿行为(包括自我中心行为)观念产生影响:幼儿父母受教育程度往往透过其教育观、教养方式作用于幼儿幼儿自我中心行为具有性别差异。从总体看,男性幼儿自我中心行为较女性幼儿更明显;就自我中心行为外现的不同行为倾向而言,男性幼儿更多地表现为霸道、任性;女性幼儿更多地表现为自私倾向。

(二)不良的家教方式助长了幼儿不良行为习惯

家长忽视、放任、甚至纵容幼儿不良行为,主要表现:由他去,什么都不管。孩子哪去了、与谁玩、作业完成情况怎么样?是一问三不知。迁就孩子的错误,老师批评他辩护,与同学吵架他反面鼓励,如有的家长说,“儿子你把人家打了不要怕,打伤了我去给你付医药费,只要自己不被人家打了就是了。结果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幼稚、依赖性强、受挫能力差、助长贪欲(精神、物质上都不会轻易满足)及种种恶习。

另外,过分宠爱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最为普遍,占所有不良家教方式的一半以上,造成的心理问题也最多、最严重。爱得过度、没有原则、包办代替,造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倒点开水,怕烫着,孩子想洗个碗,怕摔破;写作业,给削好铅笔,写完了,替他们整理好书包。美国有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爱劳动与不爱劳动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犯罪率为1∶10,失业率为1∶15。对一个什么事都不会干的孩子,将来生存都有困难,我们还怎么希望他有出息?这同时也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例如在幼儿园,还有很多小班的小朋友不能适应自己吃饭,这和孩子在家里受到家长的过度保护,家长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关的。所以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家园互动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三)家长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在家庭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意之中成了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因此,要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必须注意自身的行为习惯,切忌自己做的是一套,要求孩子的又是另一套,让孩子感觉无所适从、不知所云。例如,要培养孩子从小对阅读的兴趣,家长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跟孩子一起逛书店,陪孩子—起读书、看报,把书本上的一些内容读给孩子听。试想,如果家长自己整天沉迷于纸牌、麻将,又该如何去要求孩子呢?因此,家长首先应该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孩子学习的好榜样。

(四)不良社会现象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城市的幼儿物质生活都很丰富,同时,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家长普遍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很早就让幼儿接受好的教育,不输给别人,培养各方面的才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孩子之间合作氛围的弱化。另一方面,贫富阶级之间距离的拉大,幼儿过早的接触“提前消费”和“自我享受”思想,致使幼儿学会浪费食物、浪费社会资源,相互攀比,同伴有的他也必须要有,好的东西先给自己,从小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大和自卑的潜意识容易在幼儿心里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笔者了解到在小学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个班里有很多的同学都玩电脑游戏,并且经常在班里进行讨论,没有接触过的小孩就会觉得是很多的挫折感,便要求父母满足其学玩游戏的需求。有关调查显示:城镇93%、农村75%的小学生身上随时有2-50元的现金;在中学生中,城镇100%、农村90%的随身带有现金,有的还有银行卡,其数额少则几元,多则数百元。与此同时,浪费现象同样惊人:有的小孩花上几百元去办生日宴,有的每逢同学聚会、过生日都要送鲜花、送礼物等。另外,当今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如:广州电视台曾经报道过,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位老爷爷上车后,司机播放了三次“请给予有需要的人让座”的提示,都没有人让座。生活即教育,我们迫切需要为孩子的成长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而这需要多方努力。

三、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一)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注重个人衣物的清洁,勤洗手洗澡,注意预防疾病等)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二)有益于孩子懂得自立建立自信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他自己能做的事(穿衣服、整理自己的衣物,帮忙倒垃圾等),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同时,家长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

(三)有益于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懂得关心、尊敬、爱护、帮助他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等。如:到他人家做客主动叫人,对于他人给予关心会说“谢谢!”,不随意拿别人的物品。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

(四)有益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的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

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

(一)优化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基本途径

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学会了交往才能更好的生存。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是“4对1”的比例,孩子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与他人交往中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因此,在幼儿园日常教育中我们经常以集体、小组的教育形式,帮助孩子在老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走进幼儿园的那一步开始,就进入了我们常规教育中,在每一环节的教育,我们怎样更好的使幼儿自觉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总结以下几点要素:

1.教育形式接近于生活游戏。

幼儿年龄较小,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的认识。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让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不但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对个性的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如:在生日会上,通过对同伴的祝福、关心,分享快乐的心情等活动,使幼儿懂得要关心他人,增进同伴之间的感情。又如:在角色游戏“做客”中进行角色表演,让幼儿懂得如何接待客人,知道到别人家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慢慢的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统一一日生活目标,利于全园的常规教育。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发现老师接班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幼儿的常规培养。因为,每个老师的教育目标不一致,导致各班的常规教育展现“孔雀开屏——各有千秋”的现象,新老师接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花费一段时间与精力纠正幼儿的常规。为了减少老师接班的顾虑,我园根据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求,制定了不同年龄段的常规要求,让老师有目标的进行教育,使全园的常规教育统一化。

3.持久性的强化教育。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然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持久性的、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差的幼儿来说,持久性的教育是尤其重要。我们常会发现有的班级一段时间在进餐方面的常规会比较好,但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所退步,又如:上下楼梯时有许多幼儿常常忘了要遵循“右上左下”的规则,往往会在人多情况下,发生拥挤的情况。这就是老师的疲劳效果产生的结果,稍一放松,幼儿就会逐渐忘记要求,从中途返回起点,老师的教育将从新开始。因此,教师就要通过持久性的强化教育,利用各种事例或请值日生代为提醒幼儿遵守规则。使幼儿逐渐养成自觉遵守的好习惯

4.榜样巩固教育成果。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仅要靠说,更需要靠周围人和环境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以及及时的表扬赞许。如:在排队拿杯喝水时,幼儿和教师一起排队等待,让幼儿感到:我们一定要“排队”,老师也是这样做的!有个别幼儿进步了,教师及时的表扬会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巩固。

5.让环境与幼儿对话。

环境(墙壁、走廊、楼梯)是幼儿的好朋友,幼儿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常喜欢看看这里,摸摸那儿,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他们的观察力往往集中于他们周围的环境。我们在每个角落贴上一些图文并茂提示小标语,提醒幼儿注意的内容,让环境感染幼儿,使幼儿在活动中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家园合作,让家长与教师一起培养幼儿良好的在园行为常规

1.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及时与幼儿园沟通,家园同步教育。

成人对孩子采取一致性的教育和坚持一贯性的教育是使孩子巩固地掌握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 。它要求家长和老师、家庭其他成员(祖父母、保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要求一致。如果家长与老师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会形成孩子在园在家两个样。因此,家园及时沟通,家长与老师密切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2.坚持正面教育,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俗语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知识经验贫乏,分辨是非、理解问题、对事物具体形象的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时应正面引导,讲清道理。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等。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以鼓励为主调动孩子的上进心,不能用语言讽刺、挖苦孩子,这样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它主要要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持续不断地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来保障。

谈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2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他的话道出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幼儿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尤为旺盛的时期,可塑性很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会成为人一生永恒的财富。对此,我结合十几年幼儿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浅谈以下几点。

一、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作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培养

1.利用游戏,养成习惯。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会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玩玩具时不能争抢。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生活习惯。但有的幼儿不能很好地按要求去做,这就需要我们耐心教诲。如:拿我们班的邹姓小朋友来说,他总是喜欢学习动画片里的打斗场面,常常把小朋友当“试验品”。我们就在“我们好好玩”的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怎样与小朋友开心的玩耍。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都要时时提醒孩子们好好玩耍,遵守规矩。通过游戏,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很有帮助的。

2.结合儿歌,培养技能。在日常活动中,入厕、洗手、入睡、穿脱衣裤、上下楼梯都是极为琐碎但又十分重要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以“编儿歌”的形式,将日常生活规矩让幼儿熟记。如,洗手这一过程,我和孩子们一起编了一首《洗手歌》:饭前洗洗手,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搓搓手。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指尖搓一搓,清水洗一洗,甩甩小手真干净。

3.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多鼓励。教育专家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生活习惯继续保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往往是达到教育目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发现当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大声斥责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这时你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玩具捡干净。”然后再表扬几个正在捡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其他小朋友都会来参与捡玩具,地上的玩具会在顷刻间被收拾得干干净净。

(二)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需要不断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感觉疲劳以致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基本上还没有自觉的意识,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所以,教师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有可操作性。如:餐前便后必须洗手,吃饭时不讲话,饭后要擦嘴、漱口,吃完饭才能离开座位等。习惯的养成,我们要在平时提醒、督促,还可以结合孩子喜欢的“扮家家”游戏中练习、强化。总之,习惯要与幼儿生活的每一环节紧扣,保证幼儿生活作息有规律,最终才能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我们要常利用家长会、校园育儿知识宣传栏等,向家长介绍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让家长知道习惯培养的重要性,特别强调家园配合,形成合力。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有良好的习惯,回到家里就改变了。究其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严格的行为规范,有良好的激励机制;而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行为规范,一味对子女溺爱、娇惯,某项规定一旦破例,良好的习惯也随之打破了。

(二)家长要发挥表率作用,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由于孩子的可塑性、模仿性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他们习惯的养成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要发挥表率作用,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另外,父母还要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孩子吃饭时把米粒弄到地上,做事时不小心损坏了东西,家长不能一味地斥责孩子,要用赏识的眼光去肯定他们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加以引导,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家长不仅要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还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总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但这一过程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多方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耐心抓、反复抓,最终定能促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从而为孩子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谈谈  谈谈词条  幼儿  幼儿词条  良好  良好词条  培养  培养词条  习惯  习惯词条  
家长加油站

 家长要不得的五种教育方法

家长要不得的五种教育方法一些家长平常的习惯和性格,导致了家庭教育的不同方式。规定:规定孩子考试的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要进入前几名,上哪个重点中学,考哪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