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能力。因此,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教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学,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对字形的记忆也会更加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
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他们产生读书的欲望,在反复朗读中掌握生字读音、认识字形。接着我就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这几个生字,看谁最聪明?自己动脑筋想出最好的记忆方法,请你告诉大家。”这样一问,同学们兴趣盎然,马上就开始在大脑中寻找答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熟字加笔画”、“形近字对比”、“同音字”、“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减笔画”……如学习“天”字,有的说“大”字加一横就是天;有的说“人”字加两横就是天;有的说“夫”字不出头就是天。学习“园”字时,有的说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围墙“口”就是“园”,从而明白“校园、公园”是有围墙的,以区别“元、园”的用法。学习“爱”字,学生把它拆成“、冖、友”,我配上儿歌“爪字头,秃宝盖,小朋友,真可爱”。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生字。
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突破字形难点
刚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易于疲劳。《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对汉字以及汉字学习的态度和情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所以,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边玩边学。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也促使其有意注意的发展。并且老师要为解决困难创设情境,以促使学生思维灵活、有创造性地发展。下面我介绍几种趣味识字方法:
1.编字谜
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发现“编字谜”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经过引导,孩子们经常动脑筋编字谜在课堂上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比如:朋:两个月亮交朋友。林:两棵树,并排站。休:一个人靠在木头上。息:自己的心。禾:一棵小树苗,头上戴草帽。思: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雷:雨点掉到田地里……孩子们不仅能编出书上出现的生字,还把这种识字方法扩展到课外,并讲给家长听,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同时也巩固了生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组字游戏
老师把一个字或几个字的构字部件打乱顺序写在卡片上,发给每个小组一份,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尽可能多的组字,然后小组派代表到讲台前来展示合作的效果,让全体学生认读,评出冠军组。这样,体现了保底不封顶的教学思路,学生们不仅能组出课本上出现的字,有些学生还能组出许多课外认识的字。
3.抢卡片
老师把许多卡片放在黑板槽里,指名2—3人站在黑板前,按老师读的字音,找出有关的卡片组成字,读后组词或说一句话,谁抢得多谁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
4.编故事巧记字形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小故事。如:学“呆”时,教师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
5.变字小魔术
我结合语文百花园一中“这样识字真有趣”组织了“变字小魔术”的游戏。选出一些简单的字让学生加一两笔变成新字。如“日”,孩子们变出了:电、甲、由、申、田、白、百、目、旦等,“木”,变出了:本、禾、术、未、米等,课堂上,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魔术”中,在游戏中学习,在交流中巩固。
三、阅读课外书识字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5—7周左右,便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并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教师一边教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更重要的是学生初学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这些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温所学过的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获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四、在生活中识字以巩固字形
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电视、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物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所以,教材编排识字二中的三篇课文就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星期天,让爸爸妈妈带着到大街上去“找汉字”,收获一定不小;家中物品的包装物上,汉字就更多了。
诸如“红蜻蜓”皮鞋、“达能”饼干、“光明”牛奶、“巧手”洗衣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是多么兴奋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此时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我们每星期评出十几个“识字大王”的作品进行展览,下课时,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
识字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识字
如果教师一味地出示生字,让学生跟着拼音去识字,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太过于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对识字感兴趣,在教学新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要认的字。
如教学《在家里》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朋友,你们瞧,小芳家漂亮吗?可是小芳碰到了一个难题,爸爸要小芳把手中的词语卡片贴到相对应的家具或电器上去,可小芳不认识上面的字,你能帮帮她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且能说出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识字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
二、利用新旧知识联系识字
我们知道知识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生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了新知识。如在教学《口耳鼻》一课时,我问学生:“你是怎样记住‘日’这个字的?”学生有的说“口”加一笔,有的说“白”去掉一笔。我说:“你们能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记字,真不错。”
又如在教学“本”这个字时,我问学生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学生有的说是“木”加一横,有的说是把“禾”字的撇改成了横,有的说是把“术”的点改成了横。我说:“你们不仅能用加一加的方法,还能用换一换的方法,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学生在欣然接受老师表扬的同时,又会明白原来以前学过的知识都可以再拿过来用,初步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结合阅读文本识字
一年级上册共编排了20篇课文,每篇课文安排识字9~13个。针对识字量过大这一问题,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注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首先,在每次新课开始之前,我都会让学生预习课文,自主认识每课生字条上的生字。教学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都会问学生:“看看生字条上的生字宝宝,你们认识它们吗?跟它们打个招呼吧。”再问学生有没有不认识的生字,让学生借助拼音来读一读。
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找课文中的生字,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在学习生字时,我会让学生当小老师来教同学认读生字。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如让学生跟小老师读三遍,若小老师读错了,其他学生可以指出或代替他当小老师。
再次,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字义。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其中有个“画”字。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小鸡画竹叶……”的“画”和一幅画的“画”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知道“小鸡画竹叶……”的“画”指的是画这个动作,一幅画的“画”指的是图画。我又让学生说说谁画什么、“画”字还可以组成哪些词语……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让学生明白了有时候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是不同的。又如《阳光》一课中有这么一句:“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学到这里时,我让学生打开书本第17页,读读儿歌《猜一猜》中的句子“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通过比较读,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语音不同,字义也不同。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开心、快乐。同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意识到语文无所不在,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止于课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