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大学新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途径,是使新生完成从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过渡的重要方法。因此,切实做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具有现实的意义,无论是对新生自身发展,还是对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机制和教育方法差别很大,学生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实际上也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初入大学的新生会涉及到环境、心理、学习方法、人际等方面的重新适应,很多新生在入学后出现了人际交往困难、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没有动力等一些问题,学校通过一系列的入学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责任感,减少心理冲突,并协助他们对大学生活进行合理规划,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考察国外的高校入学教育,如澳大利亚的阿德来德大学、昆士兰大学,要花两周时间教学生“如何上大学”。
而美国的哈佛大学等高校更是安排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了完整的新生适应性训练课程体系,内容包括“怎样听课”、“怎样提问”、“怎么参与教学实践”、“如何完成大作业”、“怎样管理自己的时间”、“怎样进行团队合作学习与活动”等,并配之以多种形式的活动加以考核。相较而言,虽然我国的大学都设置了新生入学教育环节,但是对入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学界较为认同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一般要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六要素来分析。以此观之,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也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以往我们在强调教育的有效性时,很多时候关注的是教育有效性所具有的“社会需要满足性”和教育结果的“合目的性”,忽视了教育结果的“个体需求满足性”和“合发展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大学新生已是“90后”,“90后”群体呈现出相对独特的群体特点,但一些高校在未了解学生需求的情况下仍延续多年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很少照顾到学生的现实需要,这样的教育不仅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有时更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抵触。
我们传统的高等学校入学教育包括校史校园文化教育、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教育、校规校纪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身财产安全教育等。教育内容较为零碎,内容增设、减少、课时调动随意性都很大,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和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没有贯穿于教育内容的始终,教育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力度。有的入学教育内容过于陈旧,某些具有时代感的教育思想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涉及较少,教育只流于表面和形式,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和被动的接受。
过急的超现实的理想化要求是我们当前大学入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以往各高校的入学教育都安排在军训结束后正式上课前的1~2天时间里,大规模的思想政治课、校史院史、专业介绍从早上安排到晚上,任务繁重、信息量大,学生在短时间里理解并接受这么多内容颇为困难,这样的"教育效果也可想而知。“国内很多高校的入学教育课,就是一堂大规模的思想政治课,只需一两个小时,这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曾针对国内高校入学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大部分高校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口头语言和书面印刷物等传统教育形式仍占据着主要地位。教育一般以集体教育为主,说教方法是教育者的主要教法,被动的接受是受教育者主要的学法。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少,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
1.了解学生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90后”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新生通过网络、报刊等对大学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到大学后更为关注涉及自身发展的大学规划、实习、留学、考研等信息,一部分同学到陌生的环境还会对城市文化、饮食和娱乐等生活信息比较感兴趣,等等。在入学初,可以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指导。
一般入学教育会涵盖校史和校园文化教育、制度教育、学习目的和方法教育、专业导航教育、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国防观念教育、安全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l0多个主题,如果将入学教育课程化后,教育内容上可以更加规范。提前设定一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内容和进程,制订教学计划及考核方式等,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而且作为课程,入学教育贯穿一个学期甚至一年,可以让同学有充分的时间来吸收相关的知识,又不至于因过于疲惫而厌学。对于教学团队可以通过选拔、培训等方式进行培养,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习惯于课程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们在一门课程中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强,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入学教育的目标。
3.教育方法多样化
入学教育涉及的教育内容广泛,针对科目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比如:安全教育,可以用案例讨论来进行互动教学,以案例分析作为考核的依据,这样既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也可以加深他们对注意事项的印象。
制度教育可以用闭卷考试来检查同学们的掌握程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讲座和团体辅导等形式来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个人体会作为该主题的作业等。再比如,今年北大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收到了附赠的光盘游戏“北大英雄”,学生们可以在假期提前体验“报到日”和今后四年的大学生活,受到了大学生们的欢迎。总之,对于入学教育的不同内容,如果能贴近同学们的需要,真正地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那教育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4.巧妙运用教育情境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境教育是指在教育中以情感为基础,通过某种方式使受教育者在一定环境或气氛中接受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大都以一种怀疑或不肯定的心态看待纯理性教育,他们都怀有“耳闻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的心理态势。
在入学教育环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杰出校友、优秀的学长以报告会、见面会、文娱活动等形式进行对话、交流、沟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他们的亲身感性认识,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为不断完善自己人格,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树立信心,从而促成良好教育效果的实现。
5.加强教育效果评估
入学教育作为新生第一课有其教育的重要意义,对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时作出信息反馈,才能对教育的科学化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因此,要加强入学教育的效果评估,确立指标体系,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等先进方法,对教育活动是否达到教育的目标要求,哪些工作做得好,哪些地方存在不足,应在哪些方面着重改进,等等,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正确价值判断。通过诊断问题症结所在,及时修正教育内容,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要适应大学四个重要转变。
1,学习方式的变化
大学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基本上是由自己决定的,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只是辅助性的。这与中学阶段系统的,有督导的学习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学时学生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各门课的知识学习上,有明确的目标和范围,还有老师和家长的督导。到了大学以后,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大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并不明确,不知道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好了。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虽然也有老师的督导,但这种督导大大减弱了。从中学到大学,对学生的外界督导减少了,学生的自由增加了。自由度变大了,责任也变大了,原来由别人负责的事情,现在要由自己负责。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第一学期就出现不及格现象,这时才大吃一惊。
2,生活环境的变化
在大学,必须要学会生活自理。在中学时,很多事情是被包办代替的,学生们生活自理的能力实际上是比较差的。上了大学之后首先要学习生活自理,自己照顾好自己。
还有生活习惯的改变和互相适应问题,包括口音,就寝时间,睡眠习惯等。有的同学有可能必须把录音机开得很响,才能睡得着;有的人有一点动静,都不能睡觉。这样,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里面,住集体宿舍,就必须得学会相互适应,而且需要通过交流和协商找到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3,人际交往的问题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有所不同,这样多的人在一个屋顶下生活,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各种各样人际间的纠纷。可以说,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中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人际关系观念的转变。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必须跟很多我们看不惯的人和平共处。一个人要想发展,要想发挥自己的潜力,要想对这个社会做出一点有价值的事情,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这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就是能够跟周围的人有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步入大学之后,就面临着这样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能不能建立和保持跟周围的同学,老师,朋友的一种良好人际关系,这是要适应的第三个方面的变化。
4,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的问题
有一个词叫做"大学生的平庸化",就是在上大学之前都是出类拔萃的,优秀的,但上了大学之后却发现自己变得很平庸,没有那么突出了。
产生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进入大学后与别人可比较的方面越来越广泛,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比如还有体育,艺术修养等。进大学前很多人只是朝着不远处的一盏明灯前进,那盏灯就是大学这个目标。进大学后,从前的灯就变得不明显了——我下一步要做什么 而且周围的环境变得清晰了,会发现周围有许多同学都有闪光点,虽然自己成绩比他们强,但在其他很多方面都不如别人。
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真正了解自己。一是必须想方设法弥补赶上的,比如在学习,人际交往上的问题。学习,掌握知识是将来开创事业的必要基础,人际交往是事业成功重要的辅助手段,这是安身立命的最根本的东西。如果与周围人有差别,一定要想办法缩短这类差距,但要允许自己有一个逐渐改善的过程。二是技能方面的,如果这种差距能被赶上,则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如果赶不上也无伤大雅。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在一生中我们能做的事情非常少,能做好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要指望自己在所有方面都比别人强。贝多芬不会因为拳击打不过阿里而感到自卑,因为他的价值不在于拳头,在于为人类留下了许多美妙的音乐;阿里也不会因创作不出第九交响曲而感到自卑,因为他的价值在于拳头。大学是全国优秀青年的聚集地,每人都具备许多优点,在某一方面赶不上别人没有关系,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精力集中放到某一具体问题上,不应为与自己无关的问题徒伤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