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导语:巴金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做为语文老师,应积极的去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为学生塑造了好的习惯,为今后的成功铺就一条大道。英国普德曼说: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一、培养课前提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所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课文学习前,学生已经把生字生词、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方法等等,预习得清清楚楚;上课时老师就不用很费劲地去讲那些学生已经明白和掌握的内容,只和学生讨论一些他们理解不深和不能理解的问题就可以了。这样老师就可以留出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来做一些拓展方面的工作。
这不但可以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发现新教材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同时,在教学中要及时针对预习与否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与对比,使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产生“我要预习”的主观意愿。
教师怎样去让学生主动预习呢?首先,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切忌"读一下课文"之类的笼统话,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列出预习提纲,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预习提纲可设计文中的字、词、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可从课文的整体感知到局部语句的理解进行设计,也可从结构层次到人物分析等方面进行设计,这样就能够有的放矢的阅读课文。然后老师可以在布置预习时给学生讲一些有关于这方面知识的小故事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他们才能更加积极的去预习。
二、培养课上记笔记的习惯
记课堂笔记伴随着学习的整个过程。所以说课堂笔记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助学生克服在头脑中记忆和储存语文知识的时限性,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听课的思路、抓住听课的重点,并且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课堂上,老师一再强调的知识点学生应着重注意,一定要记好、记全、记准。通常,老师强调的知识点往往以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形式出现。关键词是指在讲课内容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词语,可以作为记忆的引发器。
线索性语句是讲课人用来提示即将出现的重要信息的语句,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也是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在参与中把握住知识的要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发展点。便于学生明确哪些知识自己明确和系统化了的,哪些知识不尽明白、也没系统化的,再现知识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记能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把它们转变成新的知识。笔记便于学生体验如何选择正确学习方法获得成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过程进行评价及监控,以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自主阅读的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在400万字以上等。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形式。上课时,老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掉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另外老师可以开展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是很有必要的。
四、有写札记的习惯
写随笔可以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的良好习惯,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思想水平。我上的班级,我每期组织学生出一本班级作文,结合语文版教材单元同步作文,安排学生写作。如七年级安排寓言、童话类;八年级安排写我的家乡,目的是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回报故土;九年级安排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感悟。这样,学生学校兴趣大增,激发了学语文的情趣。
总之,好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对其一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一个好的习惯就决定了人一生的命运。习惯,《辞海》上解释为:在长时期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吕叔湘先生说:"凡是好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实践养成的。"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以一蹴而就,必须长期不懈。教师作为引导者,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往好的方面发展,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好的条件。
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一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
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事情,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深化教学也是教育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
在科技飞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需要的根本措施,因而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该如何在教学实际中有效完美地落实这一教学任务呢?必须从观念的转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入手,重视并有效地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语文教学。
二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传统观念是把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能力的训练看成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任务,而把培养学习态度、兴趣、习惯放在陪衬的地位,有的甚至弃之不顾。纵观教育发展历史,目前各国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把它放在首位,使其发挥主导作用,认为这是培养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也是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例如,在讲《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注入新鲜活力。《看云识天气》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的说明文,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将文字加以再造想象,物化为图画,用彩笔绘出各种云的形状、色彩,使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知器官密切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能够在积极、主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得知识。
三 加强语文课中的“诵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在语文学习中一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加强诵读教学。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春》一文时,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为此他选取了《早春曲》和《春意盎然》两支赞美春天的.曲子,经过重新组合,作为整堂课的背景音乐,并伴随轻柔悦耳的鸟鸣与水声范读了一遍课文,同时让学生轻声跟读,从整体上体会和把握作者喜爱、赞美春天的美好情感。经过启发和调动,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这位教师又顺势教给学生一些诵读技巧。学生的诵读习惯养成了,语文的积累就会多起来,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会”为“会学”。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到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语文教学,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在落实“双基”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正确的学习方法,并经过有目的的重复与练习,使学生养为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学生养成摘抄课文中的语句、段落的习惯。摘抄能帮助学生积累,促进他们理解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阅读能力。在阅读时还应让学生动手圈画好词好句,养成圈划的习惯,应牢记徐特立先生的教诲:“不动笔墨不读书。”
预习是学生自我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为“学”做好充分准备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利用现有的语文能力去感知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习惯,因此预习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课堂学习,也就是指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进行学习。笔者认为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必须要积极主动的听讲,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要善于发现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勇于创新和实践。
要想不断地深化素质教育,加大新课程改革的力度,我们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愉悦,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寓教于乐。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可能会对新教材的编排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或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新课堂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