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指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对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的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其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使学生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
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并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做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地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同时要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并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所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四个层级。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因此,进行课外延伸阅读,就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并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最终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同时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巨大作用。而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六、组织交流, 反馈教学
课外延伸阅读尽管属于个体行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体会交流就有其必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思想教育、时事教学、班集体建设等环节让学生暴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纷呈的知识信息世界,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从而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