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推荐度: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推荐度: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学习心得

推荐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推荐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心得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

导语: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直观训练中、实践操作中、游戏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美,从而培养良好的数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1

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如:自己的年龄、身高、体重、生日几月几日、家中几口人、家庭的电话号码、你新认识了几个小朋友,一本书有多少页,……这都是生活中的数。所以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只有亲身体验的感觉是最直接的,也是印象最深刻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心目中(包括部分家长和学生)都认为数学学习就是会读写数,懂计算,学习数学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为了改变这么一种片面的看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入学第一节数学课上,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认座位”的游戏:认识自己是“第几行第几个”(其实这是一年级下册《位置》的内容)。然后老师说位置,请该位置的同学站起来;也请同学出来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位置和姓名,……各种形式的活动,既让学生大胆自我介绍,培养了交往能力,又使同学们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个游戏让同学们个个都兴高采烈的,下课了,都围着老师,吱吱喳喳地说开了:“老师,数学课真有趣,我很喜欢上数学课。”“老师,我回家要告诉妈妈我坐第五行第3个。”“老师,我知道了原来数学课不只是计数(算)的。” ……到了教师节,一个可爱的小男孩送给我一张贺卡,他担心我不知道他是谁,在卡片上的署名还特别写着:“第二行第5个的蒋金”。真想不到这些小家伙这么快就能学以致用了。其实,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大部分都有着学前教育的基础,而他们对自己身边的各种人和事都特别感到好奇,因此,教师就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时刻注意以“生活”为桥梁和纽带,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进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引着学生、助着学生走向教材,回归生活,让学生为“需要而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简练、明了、清晰的数学语言去进行表达和交流,这样,在生活中体现了数的含义和作用,初步建立了数感。

二、在直观训练中形成数感

学生良好数感的建立不是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是靠在一次一次地体验中积累,在老师一次一次有目的的训练中慢慢形成的。学生学完1—5各数时已经学会用手指、圆点、数字来表示数,但是在认识6—10各数时,还要继续让学生用手指、圆点、数字表示数,这就是一个练习的过程;认识完基数、序数后,在以后的练习中也反复出现关于基数与序数的练习题。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重复,而是要在一次次训练中,在一次次体验数感的积累中形成数感。

在一年级第一册中有“认识10”的教学,要让学生建立起比较好的10的数感,这是一个难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1个十是10个一,10个一是1个十”这两句话的理解更是难中之难。为此,我利用每节课的前2分钟训练学生认识1根小棒表示“1个一”;1捆小棒表示“1个十”;“1个十”打开就变成“10个一”;“10个一”捆起来就变成了“1个十”。练了3天后,效果就出来了,从孩子们欢快的眼神中,从他们流利地表达中,就发现大多数孩子已建立起了“1个十”和“10个一”的数感。

三、在情境教学中培养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低年级阶段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小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这样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创设适宜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动画创设激欲望,感知“用数学”的乐趣,从而培养数感

我在教学1-5的认识时,首先动画展示:湛蓝的天空一轮红日,漂来4朵白云;一位教师带4个学生来到野生动物园游玩;一头大象从左边徐徐走来;右边大树旁有2头犀牛在休息,3只羚羊、3只长颈鹿从不同的方向进入视野;4只小鸟自由飞翔;草丛中5朵鲜花开放。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以上画面,以同桌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个(或多少只)。动画一出,小朋友们就热闹起来了:有的说一个太阳,4朵白云,一位老师;有的还说有四个学生,两头犀牛等等。你们看小朋友们就是这样用数学的,虽然说的话不太完整,但是也渐渐的、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数感。

2.故事引入激兴趣,体验“学数学”的快乐,从而培养数感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百以内加减法练习课”时,我一上课就设计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环节:“小朋友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由于小白兔没有把乌龟放在眼里,最后竟然让乌龟得了第一。今天,我们就再举行一次龟兔百米赛跑,你们猜猜这次谁能赢?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兴趣盎然、兴致高昂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游戏的情景中学生无形中喜欢上数学,也在游戏中慢慢地培养了数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适宜情境,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正让学生感悟到:只要留心观察,数学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正因为联系了学生的生活,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又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四、在实践操作中增强数感。

数学学习可以看做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仅仅听数学、记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一年级小朋友好奇好动,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他们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教学中应结合实际,尽量多安排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运用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感。实践证明,小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手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时,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小猴子分水果的情景图,说一说“图中有几只小猴,几个梨,几个桃,几个香蕉?”如果把梨分给小猴吃够不够,把桃分给小猴吃够不够。这样通过模型演示,学生随着动手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数大小比较”的体验。再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19、20页“几和几(数的组成)”时,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图意,同时通过摆学具探索2-5的组成,在操作中体会“分”与“合”。特别强调在“分”的时候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体会其中的乐趣。这样,就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对数的意义和大小的直观感受。

五、在游戏活动中发展数感

学生在头脑中一旦形成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它们来理解和认识有关的问题,逐步发展数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伙伴,在这个伙伴的带动下,学生更容易主动地获取知识。“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加入游戏的成分,最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例如一年级学习“6的认识”,可组织学生玩这样一个游戏:4个人一组,桌面上用线绳围一圆圈,把6个石子同时扔到桌面上看圆圈内有几个,圆圈外有几个,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很好地理解了6的组成。虽然这是个非常简单的游戏,但引入游戏之后,学生的兴趣就陡增不少,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个例子说明,简单的游戏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玩”中,体验数的分与合,增强了对数与数之间转换关系的理解,也即发展了数感。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2

一、动手操作,培养数感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手指与大脑的联系最为密切,脑指挥手,手教会脑。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短程基础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建立数学概念。学生们最喜欢动手,调查表明,动手操作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

二、结合生活,培养数感

“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并实时的运用数学。”即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又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放开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教学的大课堂中。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句话我很喜欢,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入手,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以此让学生建立数感。

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数感我认为首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积累数学知识,又培养学生数感。比如说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的有多少张桌子多少把椅子,班级里有多少个同学,和邻班相比我们的人数是多还是少,多了多少或少了多少,同学之间比一比身高、体重等。其次,我们要多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是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能力,激发思维,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体验,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设计游戏,培养数感

爱游戏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游戏是学生生活中最有活力的一种方式,是学习中非常有效的方法,游戏中最能表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根据这一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采用游戏的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如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们组织了猜数的游戏。我们要求一部分学生写一个数字,让另外的学生猜他写了什么数。游戏中部分孩子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另一部分孩子在帮助下所猜出的数不断接近目标数,直到猜中。在游戏中学生逐渐理解了数的大小,数感得到培养。在教学《元角 分》时,我设计了《小小商店》的游戏。学生在买与卖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练习了各个币值单位之间的关系,同时练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就进行了计算,学得轻松。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3

一、体验生活,启蒙数感。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优化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如教学“小小商店”时,我先创设了模拟买卖商品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让学生自带人民币: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等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来认一认这些人民币。在活动中要求:(1)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10元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小朋友互相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可以用元、角、分来表示)。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还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并能进行人民币的换算,从中学生也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是多么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

二、合作交流,形成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更深地体验数感。

三、动手操作,发展数感。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正是“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可以说,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关注知识的形成,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数感的培养与发展,又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及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并对数产生亲切感。

四、重视估算,提升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来发展学生的数感。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我们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让他们知道自己比哥哥姐姐矮一点,比弟弟妹妹高一点,比爸爸妈妈矮得多;知道20比21少一些,比18大一些;知道28在20与30之间,但更接近30;知道100页书大约有多厚,40分钟大约有多久,1米大约有多长等等。教师要经常训练学生正确地运用估计、大约、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接近于某某之间等术语,可促进学生形成对数的感觉。学生一旦有意识的`将一些抽象的数通过某些术语和其他的数产生联系,就可以使得学生在各种问题中将数有机的结合现实内容。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概念的需要,同时也是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的需要,更是学生建立数感的需要。平时教师也要经常训练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五、实际应用,升华数感。

数学源与生活、又寓于生活。”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在学习中教师要开放时空,设置各种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在应用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4

一、 联系生活,获取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在讲台上放着5个水果(分五种,每种1个),让6个学生上来每人拿走1个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前5个学生很快地拿走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第6个学生却为难了,不知所措。然后把水果重新放回讲台,另叫6个学生按上述方法再做一遍,结果相同。此时,我明知故问:“你为什么没有拿到水果呀?”学生回答:“水果没有了。”我接着追问:“那么,没有了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的教学,通过游戏活动加深了学生对“0”的理解,知道了“一个都没有,就用0来表示”,而且牢牢掌握了0比1小,1比0大的.相对大小关系。同时,在认识了0以后,我也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到“0”,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借助游戏,培养数感

根据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我常常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儿童喜欢游戏活动,把游戏活动引人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感到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但游戏活动必须紧扣教学内容这条主线来展开,是游戏活动的玩法和知识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游戏助学,使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后,我组织同桌学生进行“猜数字”游戏活动,先让一位学生从自备的11~20数字卡片中任意抽取一张,然后让同桌的另一位同学猜“我拿的是几?”猜数的同学如果说出的数比卡片上的数大,手持卡片的同学就说:“大了”;猜小了,就说:“小了”,直到猜对为止,然后再交换进行。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11~20各数之间相对的大小关系,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在这样的游戏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和数感,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东西。

三、自主探索,体验数感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数感的重要途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内心深处,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能得到培养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实践,这样,在习得知识、培养数感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

例如,教学“正方形四条边边长相等”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折正方形纸片来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学生沿着对角线进行对折,根据邻边相等得到四边相等,但也有学生通过沿一条对角线和中线对折得出对边、邻边相等,进而得出四边相等。在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这一知识就理解得相当深刻,同时也为以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又如在学生认识时、分后,老师问:你估计十分钟自己能看多少字、跳绳多少次、口算多少道题、走路能走多少步。学生认为十分钟比较难估计准确,那么先估计一分钟能做多少;然后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分种的长短,再计算出十分钟能做多少;由此推算出1小时能做多少等问题。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这样的学习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了上来。他们在活动中,不仅获得了数感的启蒙,还培养了学生的“亲数学”行为。新课程标准中还举了好多培养学生数感的例子,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多长?一个正常人的心跳100万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100万小时相当于多少年?等等。只要我们能动点脑筋,进行合理运用、创新拓展、举一反三,就能为学生数感的培养提供许多素材。

四、合作学习,交流数感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还能培养集体合作精神,人人可以尝试成功的喜悦。同学之间的语言最容易理解,数感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例如在活动课中,老师提出100万张纸有多厚?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有主持人,有记录员,有计时员和汇报员。通过讨论学生得出了许多种表示的方法,在此仅举一例,一本数学书有68张,100万张相当于14706本书的厚度,一本书的厚度1厘米,那就是大约147米,我们的操场跑道长150米,可以绕一圈,我们一层楼房的高度是大约3米,那么叠在一起就有大约49层楼房的高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我们不禁赞叹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和别人进行了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学生的数感就在讨论和比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又如,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老师在上“大数的认识”一棵时,是这样教的:

师:现在我请坐在第一排的同学把你们事先准备好的10 000粒大米送到老师这里。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的。

生:我先数出100粒大米,放到一个瓶里,这样连续数出100次就得到了。

生:我先用秤称出1两米,数数多少粒,再继续称下去就得到了。

生:我先用一个杯子装满米,数出多少粒,再一杯一杯装下去就得到了。

生:我的方法是先数出200粒米,称出多重,再求出这个重量的50倍。

生:我是100粒100粒地数到2 000粒,装到1个小杯中正好装满,舀5杯就行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用这么多方法得到大约10 000粒米。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也是形成数感的具体表现。

五、深化运用,升华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特别是在新授过后,良好的数感可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来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如:在教学“利息的计算”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假如你有1000元压岁钱,你准备怎样用?学生说:买书、衣服、练习本、墨水、玩具、捐款、存入银行。讨论得出:购买书、衣服等是必须的,捐款是有意义的,像买零食、玩电子游戏是有害身体健康的;不能把钱用完,适当的储蓄是必要的,那选择那种储蓄方式呢,老师出示各种利息,学生提出各自的存法,并能说出这样存的理由。有学生提出,我拿出300元资助一个贫困学生,700元存银行,所得的“利息(效益)”远不止银行利息;有的学生提出买保险等等。这时,只要适当的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利息的知识,而且可以深化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概念,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5

一 、 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 、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如在教学认识数时,开展了“天天和数交朋友”辨论会,有的学生慷慨陈辞:“早晨要看手表几点起床;打电话要看电话号码;进教室要看几楼几班……我们每天不和数打交道就不行”……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2.感受生活实例,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例,并从中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采撷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些同学不理解5-0=□,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5-0=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说有5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5个,5-0=5。生2:今天妈妈给了我5元钱,我现在一点也没用,还有5元钱,列式5-0=5……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5个苹果,5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5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5减0还是等于5。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了数感。

三、活动激智慧,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1.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感应数在何处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体验数感的存在。如为了让学生感应信息数字化,教师构建一个活动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证号码抄下并且解读。当明白了身份证号各位数字所代表的信息后,请学生当一次校长助理,仿照身份证号码的设置,为学校设计全校学生的学号。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2.开放活动时空,让学生感受数有何能

学生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往后我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以绳子当篱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操作活动,学生很有创意的想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围法,有在操场上围成长方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角靠了两边墙围的……学生通过相互比较,最后择优选定了操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以人为本”, 在估算中增强数感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如:“一本书9元,全班52人,全班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在估算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10×50 = 500,估计在500元左右。”有的学生认为:“10×52 = 520,不到520元。”有的学生可能说:“9×50 = 450,肯定比450元多。”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策略,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  培养  培养词条  年级  年级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学生  学生词条  
家长加油站

 猫的拼音 猫的组词

1、猫拼音:[māo]2、野猫造句:2000年,我们团队中的德里斯科利用从南非、亚塞拜然、哈萨克、蒙古与中东集来的979件野猫与家猫DNA样本,开始处理这个问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