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何培养幼儿数感

如何培养幼儿数感

导语: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如何培养幼儿数感

一、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数学修养

1、建立数感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标志。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以往的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在学生中往往出现一张床的长2厘米、一个鸡蛋的重2吨、学校操场的面积1平方米等笑话。《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目的就在于克服数学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倾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感能让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认识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怀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例如,一位学生家里收到8袋花生,如果出售可以换到多少人民币,就要估计每袋有多少千克,每千克是多少元。又如,一位学生去文具店买练习本、铅笔、墨水等学习用品,就要考虑购买每种文具的数量、单价,应带多少钱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这个过程可以逐步地学会用数学思考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分析和解决一个问题,可能需一种以上策略,必须自觉主动地与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建构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数学模型。具备一定的数感是完成这类任务的重要条件。例如,怎样为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全体动员编码,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没有固定的解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编,而不同的编排方案可能在实用性和简捷性上是不同的。如从号码上就可以分辨出班级,区分出男女生,或很快地知道一名队员是参加哪一类项目等。

二、培养儿童数感的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书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具有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数感。但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1、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逻辑顺序,使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就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摄取生活素材,让学生感知数。

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处处充满着与数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具有量化的意味。因此,在认数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根据所学数的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体察数、感知数,让他们感到数就在身边,而且每天都离不开数。

如在教学认识数时,开展了“天天和数交朋友”辨论会,有的学生慷慨陈辞:“早晨要看手表几点起床;打电话要看电话号码;进教室要看几楼几班……我们每天不和数打交道就不行”。

再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学号、生日、身高、体重、鞋号;自己家所在的街道号码、住宅的门牌号、汽车和摩托车牌的号码、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居住区的邮政编码;自己喜欢的某本故事书有多少页、1页大约有多少字,到菜市场买菜,各种菜的价格;到商场购物要看商品的标价付钱,这些标价、购物的钱款都是有具体意义的数。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数的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2)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表达数。

抽象的数学符号不是表示数的唯一方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会使学生切实了解数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数感。如通过数学故事向学生介绍古代人们用“结绳记数”方式表示数、用算筹进行计算等。

(3)开放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找数、说数、用数,并从同伴表达的数据信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用数描述和交流。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后,我设计了“家庭中的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自家中的“数”到课堂上交流。学生搜集的数简直是五花八门:储蓄存款有多少,一个月用多少度电,用多少吨水;家里有多少本书,多少件衣服,多少个碗;地面铺了多少多少块地板砖等等。还有的学生从中提出质疑:小明家一个月要用390度电,平均每天要用多少度电?如果按每度电5角钱算,一个月要用多少电费?怎样节约用电?……学生把具体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体现了学生用数产意识,并在交流中培养了数感。

2、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有21个同学到公园游玩,每条船最多可乘5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怎样乘船最合理?”学生通过计算21÷5=4……1,学生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4和余1表示什么意思,得出必须用5条船才可以,然而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还可以3条船上各乘5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剩3人;或一条船上乘5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乘3人;或一条船上乘5人,4条船上各乘4个人等多种方案。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操作活动:

(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4袋)。

(2)数一数:学生数,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

(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保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过以下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自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培养了学生的,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何培养幼儿数感

一、参观法

“数感教育”应从幼儿入园时做起。幼儿刚入园时对园内一切都感到新鲜,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进行数感培养,十分有利。具体做法是在带领幼儿参观校园时,一边观察一边数数。这里有一棵树,两棵树……或一盆花、两盆花……那里有一间教室、两间教室……或一间教室里有一张桌子、两张桌子……把周围事物数量化,最好预先创设数量化情境。据说日本幼儿园就是这样做的。前国际数学教育委主席,已故的著名数学家弗罗登塔尔创导的“数学教育数学化”思想的第一步要求,就是创设数学化情境,引导儿童观察、体验事物的数学意义,特别是教者有心,学者无意,在“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学习效果更佳。

二、演示法

教学时应运用实物、图画等材料向幼儿演示。如数的守恒与可逆这两个概念十分重要,心理学家皮亚杰称它们为儿童智力水平的标志之一,但幼儿缺少这方面的实际体验,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向全班幼儿进行演示,边演边讲:老师把5根小棒分成2堆,一堆是2根,另一堆是几根?再把两堆合起来成了几根?老师把5根小棒散开放,小棒占的地方大,根数有没有多?等等。也可演示皮亚杰守恒实验,用形状不同、体积相等的玻璃杯和红墨水,向幼儿演示。把杯口大而矮的一杯红墨水倒入杯口小而高的杯内,问幼儿红墨水有没有多?幼儿很感兴趣,培养了等积变形的守恒感。

三、操作法

幼儿最喜欢动手,通过动手活动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操作法是帮助幼儿形成数感的极为重要的教学法。学习数序时可以让幼儿自己摆学具,如豆子、小棒、算盘子等;学习数的组成和分解时,也可以让他们用塑料片等进行拆、拼等。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个比它小的数,这几个小的数又可合成一个较大的数(原数)。从而积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加关系和互补关系的感性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幼儿的双手是个“宝”,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手指与大脑联系最密切,脑指挥手,手教会脑,“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苏霍姆林斯基语)。让幼儿多动手可以使幼儿更聪明,且越是智力迟钝的幼儿,越要多动手。十个手指是幼儿随身携带的计数器,应充分利用十个手指数数和计算。不让幼儿利用手指数数和计算是不明智的做法。

四、比较法

比较是使幼儿增强数感的有效方法。如要使幼儿认识8比7大1,可用实物或图画进行比较,看一看究竟谁多?多多少?教师用彩色粉笔画红色的正方形、黑色的三角形,比较□□□□□□□……7△△△△△△△△……8。也可让幼儿自己用学具(或玩具)摆弄,然后概括出8比7多1,7比8少1;7在8的前面,8在7的后面;比7多1的是8,比8少1的是7等。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使幼儿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用数学语言概括。也就是用“词”给表象定影,帮助记忆。如果能在演示和操作后让幼儿合上眼睛想一想刚才的演示和操作过程与结果,能使表象更清晰稳固,容易再现。

五、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生活中最有活力和充满喜悦的活动,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游戏中最能表现出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应充分利用游戏手段,帮助幼儿建立数感。如玩“食堂”游戏:可让一个幼儿扮采购员买萝卜、青菜、青瓜、鱼、蛋、鸡等。让其他幼儿验收,看谁说对数量。又如玩“饭厅服务员”游戏:一个幼儿扮服务员,在桌上放好8只饭碗、8双筷子、6瓶饮料、4瓶酒、5碗小菜、一盆汤等,让其他幼儿说出它们的数量。“送信”游戏:黑板前面放着每户人家的信袋,信袋上写着1,2,3……幼儿手中各拿着1至10的数字信封,分别插在应放的信箱上。这种游戏可分组竞赛,看哪一组先送完。可以由一个小朋友报题,其他幼儿抢答,看谁先答出;先答出的同学获命题权,也报一题,其他幼儿抢答。如此,幼儿兴趣高涨,不知不觉提高了计数、语言、想象能力,发展了思维敏捷性等良好的智力品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如何培养幼儿数感  幼儿  幼儿词条  培养  培养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如何培养幼儿数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