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学习活动中最有价值的成分都是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诱发孩子的自信心与好胜心?。因为人都是靠自身的心理力量来启动热情、锻炼意志、发展智力、获取知识的。一切外来的压力也好,诱导也好,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内驱力”才能起作用。任何人不能替代他人学习和发展,替代他人思考和记忆。这是尽人皆知的规律,尽人皆有的体会。
那么婴幼儿学习的内驱力是什么呢?他们还谈不上崇高理想、远大目标、坚强意志、高尚志趣、形势压力等等,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来自由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求趣心,由喜欢表扬而发展起来的好胜心。这两者是婴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双桨”,他们为获得爱、鼓励、夸奖和快乐而活动,并且百玩不厌,这种“玩”如果赋予了教育内容就是“学习”。相反,假如不能满足孩子的求趣心和好胜心,他们将毫不留情地拒绝一切学习;即使是玩,也是无聊的游荡,常常发展为吵闹和折腾。所以,世上没有一个早慧儿是“压”出来的,是“拔”起来的。
因此,满足孩子的求趣心和好胜心,是他们生命的小船一开始漫游“学海”就急需的“动力器”。他们虽然还只能在知识大海的浅滩上嬉戏,但只要他们乐于嬉戏,动力就会不断增大,终将遨游大海,到达成功的"彼岸。
为什么说好胜心是学习动力的一“桨”呢?因为希望得到鼓励、肯定和赞扬,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曙光。与婴儿心理发展同时起步的因素之一是他要获得爱抚。如果得不到这种满足,就会失去心理发展的动力。孩子个个喜欢“戴高帽子”、抗拒冷落,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例如丽莎是一个大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才3岁半。这一家子人人喜欢读书,桌上、椅子上、床上到处都放着书。可是突然有一天,丽莎略带几分挑衅地说:“我会读书了。”虽然她明知自己不会读书,也明知家里人都知道她不会读书,但她突如其来地宣布会读书了,这正是她好胜心、自信心的天然流露,是极其可贵的心理品质。这时成人如能因势利导地鼓励说:“那当然啰,丽莎是聪明能干的,是会读书的。”渐渐地,孩子自然就喜欢识字读书了,幼儿教育《如何诱发孩子的自信心与好胜心?》。
有一个画家,天天在家里作画,2岁的小儿子经常在一边默默地看着爸爸创作。有一天,孩子看着看着,竟然跑过来去抢爸爸的画笔,也要画画。在爸爸的鼓励下,他开始“涂鸦”,以后又兴致勃勃地学起画来。他后来成了一个小画家,作品在国内外频频展出。
日本著名早教专家铃木镇一,数十年来教两三岁的孩子学小提琴。每收一个来自国内外的婴幼儿,起先都让他在教学室里自由自在地玩。当孩子熟悉了环境,又看到老师和别的小朋友拉琴、练琴的快乐时,自尊心、好胜心就不允许他旁观了。当他抢着也要学琴时,铃木老爷爷才带着鼓励、赞赏,指导孩子学起琴来。经过严格的训练,孩子最后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事例都说明,诱发和爱护婴幼儿的好胜心是多么重要!
第一,要深信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是聪明的,他们有甚至比成人强得多的“适应性学习”能力。婴幼儿期获得的知识,绝大部分是无意识自学所得的。凡是能学会一国语言的孩子,也都是学习其他任何方面知识的天才。铃木镇一注意到每个孩子都能学会说话这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有时故意问一些父母:“你孩子的话说得真漂亮,是怎么教的?”人家怀疑他患了精神病,议论说:“那不是理所当然的吗?这家伙是不是有点不正常呀?快带他到医院去吧!”
其实细细想来,对于婴幼儿来说,还有什么比学说话更难的呢?显然,只要在其他方面也提供给婴幼儿像学习语言那样的环境、条件和教育态度,他们就什么都能学会。我们完全不应怀疑孩子的学习能力。
第二,必须了解婴幼儿的学习特点。婴幼儿的学习是一种“濡染式”学习,或叫“渗透性”学习,要经过反反复复的接触和领悟,才能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不能像青少年那样,进行系统的“操作式”学习,即流水作业般地学一点,便能理解和巩固一点。因此,在婴幼儿学习过程中,一定阶段内的不理解、不熟悉、不巩固完全是正常现象,千万不能因为他们的学习不能在短时间内见成效而贬低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不要错误地认为他们“愚钝”而大惊失色;而要充分估计他们“濡染”学习的长期效应,这种效应将奠定整个智慧结构的基础。他们积极地进行朦胧的理解、模糊的记忆、尝试性的应用,虽然天真幼稚,但却能催生出创造型人才的幼苗来。
第三,对孩子各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万万不可当面议论,说孩子“笨”“记不住”“静不下来”“忘得快”“听不懂”“不喜欢学”等等。议论孩子的不足无疑是对他好胜心的最大打击。孩子的学习也决不可常常用考试、排列名次来分高低优劣,更不得用一个孩子的弱点与别的孩子的长处比,进行数落,这是教育的大忌。智力测试也只可让孩子当成一种游戏来进行,父母和老师丝毫不要流露出忐忑不安的心情,不要议论“他就是不会回答”“不会画”“不会做”“我们真担心”之类的话。假如孩子经过几番折腾,意识到父母的忧虑,看到人们都用紧张害怕的眼光盯着他,他就不但思想僵化,甚至还会哭起来,结果只会走向好胜、自信的反面———自卑,而自卑、胆怯是儿童发展最严重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