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逻辑思维
新大纲提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从低年级起,就要扎扎实实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注重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怎样利用新教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儿童思维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
一、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思维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新教材设计精美,图文并茂。为 了让儿童读懂故事,理解课文,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并通过训练鼓励儿童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可充分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或运用儿歌、谜语、游戏、课本剧等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在阅读中思维的积极性。
如教师在教第一册中《秋天到了》这篇看图学文时,用录像放映美丽的秋景图。用幻灯打映课文中的插图 ,从图入手,教给儿童进行有序观察的方法:先看天空,后看地上;先看近处,再看远处。接着要求儿童边观 察边思考,寻找表现秋天景物特点的画面,并让其说出来。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本课6个生字及新词,理解 “秋天到了”的特征,用录音示范教读课文。课中做“秋天到了”的游戏,巩固练习时让儿童想象还有哪些现 象说明秋天到了,并让孩子们通过想象自画秋景图。最后编出儿歌:“我们爱秋天,秋景实在美。秋季多迷人 ,祖国最雄伟!”儿童边唱边拍手,这堂课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顺利结束。教学中图文密切结合,看、听、读 、说、画多种感官参与,学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诱发。
儿童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 深入,又在验证答案和应用知识中不断发展。因此,在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中,要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读的同时质疑问难,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会解答问题,激发他们思维的自觉性。
如教第一册中《小小的船》,为了强化文中句子的训练,让儿童结合插图,自觉、主动地化解难点,教师 设计了如下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
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一句讲的是“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为什么说月儿像小船呢?( 诗的第一句是理解的"难点,要结合插图帮助学生弄清月亮和小船的关系,让学生看月亮图想小船的样子,弄清 月牙儿和小船都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它们的形状很相像。)
2.小女孩怎么能坐到月亮上去呢?(结合插图帮助学生弄清小女孩和月亮的关系:因为夜空太美了,小 女孩已经把辽阔的蓝天当作大海,将弯月比作船了,所以才很自然地想象自己坐到船似的月牙儿上去了。)
3.小女孩在月儿上为什么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呢?(要帮助学生弄清这是一个晴朗的夜空才能出 现的景色。同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叠词“闪闪”、“蓝蓝”.这两个词,是描绘美丽夜空的情景的:“蓝 蓝”一词,不仅描绘了夜空的颜色,而且给人以广阔而寂静的美感;“闪闪”,又给人以动态的美。从中使学 生领略到夜空不仅美,而且充满情趣。
以上提问,让儿童怀着对星空好奇的心理,自觉地进行思维,主动作答,加上教师的恰当点拨、分析,最 终使学生理解全诗意义。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有个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这个小女孩是怎样 飞上天坐到月亮上去的呢?”教师对学生的大胆提问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告诉学生:由于夜空太美了,月 儿很像小船,小女孩是想象自己上了天坐到月亮上去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联想,可以让对儿歌诗意已理解的 学生帮助作答。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消除教师代替学生思维的弊病。
三、分析课文重点词句,培养儿童思维的准确性。
儿童知识少、阅历浅,认识事物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准确地抓住特征。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童心 理特征,抓课文重点词句,抓对插图的有序观察及图意口述,充分发挥他们的智能,逐渐培养他们思维的准确性。
如教第一册中看图学文《小山羊》,教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抓住“小鸡——虫子,小狗——骨头,小猫 ——鱼,小牛、小山羊——青草”等重点词的板书,让学生懂得这几种小动物各喜欢吃什么。抓课文中的文明 礼貌用语——“请、谢谢、您”,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教育。用比较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①小鸡请小山羊吃虫子。
②小鸡给小山羊吃虫子。
哪句写得好?为什么?让学生在对句子的比较中做到准确用词,准确思维。
《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思维的品质有: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与概括性;灵活 性与敏捷性。”低年级新教材中大部分是儿歌和短小精悍的文章。这适合儿童学习,发展语言。在阅读教学中 ,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来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之思维受到锻炼,逐渐具备思维的品质。
如第一册新教材《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韵文 体裁描写了雪地里的一群“小画家”画画的事。课文语言生动活泼,简单含蓄,但学生却难于理解小动物在雪 地里踩出的脚印就是它们画的画。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看图联想、想象:“什么叫小画家?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 ?它们都画了什么?青蛙为什么没有参加?”通过联想、想象,学生弄清了如下三个关系:
1.下雪和雪地的关系。学生联想到下雪地上才有积雪。
2.小画家和雪地的关系。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想象:“在雪地里小画家是怎样展现它们的才能的?如果没 有雪,小动物不用颜料,不用笔还能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呢?”通过想象冬天的积雪,再比较现实生活中小 朋友画画用的颜料和笔,结合朗读训练,学生就会理解:只有在雪地里,这群小画家才能施展自己的绘画天才 .雪地是小画家们做画的必要条件。
3.小画家爪(蹄)与画的形状的关系。要弄懂这层关系,可以通过观察实物(竹叶、枫叶、梅花、月牙 的图形)进行类比联想,这些小动物在雪地里走过,留下的脚印与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很相似。为挖掘课 文深意,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小动物们在雪地里走,为什么画的画不一样?青蛙为什么不参加?让 学生发散思维,得出结论:因为小动物爪(蹄)形不同,雪地上踩出的画也就不同了;青蛙与小鸡、小狗、小 鸭、小马的生活习性不同,是冬眠动物,所以没有参加绘画。最后可让学生想象讨论:你还知道那些动物的爪 (蹄)是什么样的?它们可以在雪地里画出什么样的画来?这样教学,指导学生想象、联想,使儿童的认识深 刻了,思维深化了。
五、设计创新、求异练习,开拓儿童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包括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它的特点主要是求异性、独特性。在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中,应注 意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对问题敢于提出独立的见解,使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要做 到这一点,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必须安排创新的练习,巧妙进行一些议论、争议,充分发扬民主,让儿童认真讨 论、各抒己见。
如教第二册第21课《跳伞》以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把课题“跳伞”改为“伞”可不可以?让学 生独立思考,说出独立见解。经过短时间的酝酿,学生发言了:有的说改“伞”是可以的;有的说不可以,只 说“伞”谁知是什么伞呢?是雨伞还是降落伞?还有的说这一课主要写跳伞经过,“跳”是重点,“跳”字不 能丢。这样就发生了争论。老师肯定了后者的见解后进一步问:用“跳伞”作标题好在哪里?于是争论又出现 了热潮。最后大家统一意见:课文采用“跳伞”作标题好,能表现姐姐胆子大,敢从蓝天跳伞下来的勇敢精神 .这种讨论使主题思想在求异思维练习中得到概括。
思维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要从低年级起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给 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要精心设计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收敛思维。功能:求同)和发散思维(又叫求异 思维、分散思维。功能:求异)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