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定时间宝宝睡觉时间,并确保认真贯彻执行。每晚与宝宝约法三章,到点就睡觉,慢慢地,他睡眠的生物钟就此建立。
2、入睡时不让宝宝过饱或饥饿。过饱与太饿都会影响宝宝的睡眠质量。
3、睡前不让宝宝过于兴奋。睡前要调整好宝宝的情绪,不能让宝宝过于兴奋,否则会延长宝宝的入睡时间,入睡后也容易做梦。
4、别频繁地给宝宝把夜尿,夜尿过于频繁容易打扰宝宝的质量。所以,最好不把夜尿,或少把夜尿,让宝宝自主提升憋尿的能力,争取一觉睡到大天亮。
5、合适的室温、厚薄适中的被褥、宽松的衣服。室内温度太冷太热,衣物穿得过紧过多,或者被子太厚,都会使宝宝觉得不舒服,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6、灵活运用几款助睡前的亲子小游戏:睡前亲子阅读、看一会儿少儿电视节目、玩一会儿益智小玩具等亲子小游戏均有助于宝宝入睡,但注意别让宝宝玩得太兴奋,否则直接影响宝宝入睡时间。
第一招:把家里提调整成睡眠模式
如果一家人都晚睡,电视声和谈话声此起彼伏,那你就不能怪宝宝不按时睡觉了。因为孩子们几乎都是小机灵,生性好动,很多时候即使感觉有困意也会坚持玩耍,更何况大人们都还不睡觉,让孩子感觉还没到睡觉时间。建议家长到了睡觉时间,要给孩子营造一种睡觉的氛围,包括灯光调暗,关闭电视机,大人不再高谈阔论,甚至需要一起入睡,让孩子感觉睡觉的时间到了。
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些睡觉的准备工作,如刷牙、洗脸、洗脚、整理床铺等工作,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是在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让他们知道该睡觉了。
第二招:睡觉前一小时避免大脑兴奋
很多小朋友到了睡觉时间还玩得很起劲,以至于躺在床上大脑兴奋得睡不着。一般建议家长在孩子上床前一小时不要玩得太疯,不要玩令大脑兴奋的游戏,比如跟孩子玩捉迷藏打闹嬉戏,最好能将孩子的情绪调整为平静模式,比如妈妈可以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睡前播放舒缓的音乐,哼唱儿歌等,有助于孩子培养睡觉情绪,减少入睡所需的时间。
第三招:白天不要睡得过久
白天睡得过久的孩子大多晚上睡不好,甚至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弄得家长夜不成眠。而且研究证实,晚间睡眠不足而白天嗜睡的孩子不仅生长发育比较缓慢,而且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运动技巧都相对较差。如果孩子白天睡得过多,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弄醒孩子,或逗他多玩一会儿,通过调整来克服“黑白颠倒”。一般学龄前儿童中午睡1-2个小时即可,切忌让孩子睡上三四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刚出生的孩子还未适应外界刺激的强度,兴奋性低,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会减少睡眠的时间和次数。3岁前的孩子仍然很容易疲劳,必须有充足而深沉的睡眠,觉醒后才能精神饱满、情绪高涨、食欲旺盛。反之,孩子睡眠不足,时常感到疲劳,就会反映在他的情绪和行动上,爱哭、烦躁、食欲不好,从而影响身体和智力的发展,所以家长应该妥当地安排孩子的睡眠时间。
孩子出生后,除了吃奶以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睡眠,1个多月的婴儿一昼夜约睡20个小时,两三个月时就减少到16个小时左右,6个月可到14~15个小时,1~3岁时12~13个小时。3个月的孩子已经可以按钟点分配睡和醒的`时间,可以白天睡3次,每次两小时左右,6个月后白天每次睡一个半小时,九十个月起白天改睡两次,每次约两个半小时,1岁半以后可改为白天睡一次午觉。家长要培养孩子有规律地睡眠。
1、睁眼睡觉
症状:睡觉时眼睛半睁半闭。
医生分析及建议:眼睛的睁开与闭合是在神经的指挥下,由几条特殊肌肉(如提上睑肌和眼轮匝肌)的收缩与松弛来完成的。如果睡眠时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作用减弱,眼轮匝肌的张力低,或是提上睑肌松弛不足,都可能导致眼睛闭合不全,留下一条缝隙。某些疾病,如急性面神经炎,也可能引起类似的征候。
中医学将孩子睡觉时的这种情景称为“睡卧露睛”,认为与孩子的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可通过调理脾胃的途径予以消除。除在中医师指导下内服中药或外贴膏药外,家长还可用按推揉捏等手法刺激孩子身上某些穴位与部位。
2、张口呼吸
症状:睡觉时眼睛闭得很好,可嘴却总是张着,而且在呼吸,不时出现轻微的鼾声。
医生分析及建议:孩子睡觉张口呼吸是种病态,对发育和健康都有一定危害,应当寻找原因给予积极纠正。孩子张口呼吸一般是由于某种疾患作祟,如鼻炎、鼻窦炎、扁桃体与增殖体肥大等。正是由于疾病的存在,导致了鼻腔阻塞,使呼吸不得不另寻通道。
张口呼吸的危害有:影响孩子面部的正常发育,导致面容变丑,如鼻根下陷、鼻翼萎缩、牙列拥挤、上前牙突出、腭盖高拱等,同时神情呆滞,缺少表情,医学上称为增殖体面容。时间一长,还会株连智力发育,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智商减低。
另外,用口腔代替鼻腔呼吸,吸入肺部的空气就不能像通过鼻腔那样变得温和、湿润。一方面会对气管与肺泡等组织产生伤害,另一方面还会使口腔黏膜干燥易裂,改变口腔内的正常压力,减弱对病菌的抵抗力,诱发多种口腔疾病。
对于已养成用嘴呼吸习惯的孩子,家长除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诊治外,还可用以下办法矫治:给孩子入睡时戴上口罩,口罩用4层纱布缝制,在纱布中间加一层塑料薄膜。戴口罩时,孩子的鼻子必须露在外面。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大多孩子能改变用嘴呼吸的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