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的女儿湘湘5岁,在幼儿园当小班长,在很多学习、游戏活动中都能够领先。但是最近我发现,如果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没能取胜,例如跑步比赛得了第二名,玩“石头、剪子、布”时猜输了,她都要找出一些客观理由,根本没有正确对待游戏,或者干脆不高兴不玩了。而有的小朋友却能够乐此不疲地继续游戏。我们如何纠正湘湘这种过分争强好胜的个性?
A:争强好胜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好事,只是应该有限度。家长可以这样帮助湘湘:
在家和她玩她喜欢的游戏,故意输给她,表示很不高兴,但一转身就说:“这回输了,只要努力,下回一定能赢你。”慢慢地多玩几次,有输有赢,她再输就不那么计较了。每当这个时候,就大大表扬她:“啊!我的宝宝也不怕输了!其实输并没关系,关键是有没有更加努力,有没有反败为胜的勇气。你看,你现在多么好!”
选择她没事干的时候,和她玩她喜欢的游戏,玩了一会儿,故意装出要输的样子,不玩了。而这时她玩兴正浓,眼看要赢,非要继续玩不行。家长却说:“我要输了,不想玩了。”并显出不高兴的样子,很像她平常因为怕输而不继续玩的样子。这时,她会急忙说:“输了没关系,以后会赢的。”家长这时可以表示只再玩一回,并且做到这一回一定要赢。这样她因为输了,会吵着要继续玩。玩的过程中就和她讲“胜败是兵家常事”的道理,不要把输赢看得那么重要。这样的开导,她比较容易接受。
和孩子玩时,不能一味地让他赢,否则他更输不起了。最好是有时家长赢,有时孩子赢。
如果孩子玩输生气走了,您就和爸爸或奶奶、姥姥一块儿玩,玩得很高兴,谁都不去找她,暂时把她冷落一下。
组织几个小朋友玩赛跑或其他可以比赛的"游戏。第一回她跑第一,高兴地又玩。但第二回她却是第二个到达目的地,她不想玩了,可是第三个到达目的地的小朋友却说:“再玩,我一定要跑第一!”他们又开始玩了,结果这个小朋友真跑了第一名。您女儿急了,也就和他们一起赛跑了。
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明白,玩时重要的是享受集体游戏的快乐,而非争第一。
平时教育孩子时不要太重视比较,否则无形中会造成孩子过分争强好胜的心理。比如“小明折的手工怎么没有利利的好啊?一定要折一个比她的好才行。”“你怎么才画了两张画啊?大健画了五张呢!下次赶过他!这种比较对过分争强好胜的孩子有不好的影响。
给孩子多讲讲科学发明的故事。科学家要发明什么东西,先要做许多科学实验。这些实验往往要失败几十回、几百回,最后才能成功。如果失败就不干了,那么也就没有成功了。孩子懂了这个道理,对她改正毛病会有好处。
平时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没有得第一、下棋输了,没有跳过障碍物等,这些都是挫折,对他们而言都是很难过的事。要对他表示同情,帮助他正确认识,鼓励他继续努力以得到成功。当然,对有些不能因技能提高而成功的情况,也要让他理解为什么。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是一件持久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和训练,使他们日后能比较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