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女生玲玲通过复读考上大学,本以为可圆大学梦,谁知她的父亲却固执地认为“捡垃圾都比上大学好”,他宁愿出钱资助女儿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
【正方】
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玲玲的父亲不是恶人,相反,在某种意义上,他是个负责任的父亲。说他负责,是因为他初衷是为了女儿好。他不愿在四年之后,看着自己的女儿身陷抉择——是一头扎入漫漫考研路,还是义无反顾涌入茫茫求职洪流。我们常说换位思考,可又有多少人做到呢?当我们自己为人父,为人母时,站在此时和彼时的交汇点时,可能才会深深感受到自己父母的苦楚吧。
但是,大学有用与否,从来都因人而异。有的人,是冲着那一纸文凭去的,忙于考证、拿分、往返于各个教室;而有的人,则是去体验,去感知这世间百态。他们对大学意义的感知,注定不一样。
砸锅卖铁上大学,我父亲屡次这样对我说。他告诉我,不求我学到什么,但求我塑造一个高于他的灵魂,强于他的境界,足矣。这让我至今感念。
【反方】
别以“投机”心态看教育
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形势严峻。这么一看,玲玲爸爸的担忧也并非无本之木,但其对于“读大学赚不到钱”等言论,则让人不得不警惕这种面对社会竞争的“投机”心理。
经济学中的“投机”概念认为,投机并不会增加社会财富,而只有“投资”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我们不妨把这个概念也用到教育中去,不要用“投机”的心态看待大学教育,更不要拿自己的未来乱“投机”。
应对危机,若在大学期间做好职业规划,在知识积蓄与阅历上有所提升,毕业时何愁天下无“伯乐”识“良马”?这种着眼于长远的智识投资,远优于裹着浮躁情绪的投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