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北京】评说07年北京高考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自定角度。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全文不少于800字。

  “闲”“喜”之间拿捏难

  读了今年北京[b]高考作文[/b]题,觉得像北京的交通一样,不通畅,别别扭扭的。“材料作文”本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命题方式:读写同考,不狭窄地限制主题,学生发挥的天地大;同时,因为有材料的限制,还是能够考察学生在有限和无限之间,自己提出题目并写出题目意思的能力的。生活里的作文多半也是这样的一种情境。在今年全国出题大半回到“命题作文”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肯定“材料作文”的积极一面。但具体到北京这个材料作文,虽然题目里为考生做了四种解释的举例,但依我看来,刘长卿这个中唐田园山水诗人的诗作是不能由着我们今人做随意的发挥的。二、三、四种解释其实都是“雨之闲”,是现代中学生较难领会的情调。如果扩大到“人生安详、平稳”的意思,学生会做出牵强附会的颂扬“和谐”之文,落了套,易抄袭。如果按照第一个解释一拥而上地谈“雨之喜”和“雨之美”,又有多少话好说呢?加上此题已经提示学生基本是做议论文,“材料作文”反弄得如此狭隘,正是此题与我们训练学生自由作文的目的相违背的地方。

  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中学生《新语文读本》主编吴福辉教授

  发散恩维富有弹性

  今年北京[b]高考作文[/b]题设计的匠心与好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题目富有弹性,或者说,这个题目的释义空间比较开阔,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加以临场发挥;其二,发散性思维的体现,也就是说,题目的设计者考虑到了考生思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客观地展示了考生们对于事物多元化的思考角度与价值取向。其三,富有逻辑性与层次感。围绕着考题“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题目的设计者依次做出了这样的解读与提示: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叹息一种恬淡的做人态度。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从中可见,对考题这样的顺序解读与提示,体现了由现象到本质、由解释到引申、层层深入的思维过程,显示出设计者思维内在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但是,我以为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的设计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两点:一、题目整体上偏难了一点。比如,要考生理解题目的第三项含义(“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叹息一种恬淡的做人态度”)便有难度,考生们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到位的理解,写起来难免流于表面。二、题目设计上还缺少鲜明的特色。比如去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为“北京的符号”,便非常理想,它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又有宏阔的文化视野,做到了地域特色与现代性视野的统一。这种评论可能是一种苛求,但不妨把它看做一种意见或建议吧。

  文学博士、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谭五昌

  “闲花、细雨”说作文

  在高温闷热的桑拿天,京城掀起的古典风使人清爽。说真的,北京越来越“人文”了。一边是电视上选秀“红楼梦中人”,一边是高考疆场上让考生们以唐诗“闲花、细雨”为素材写作文。娱乐和教育不谋而合都古典到一块了,真是“娱教寓乐”也!

  纵观今年全国[b]高考作文[/b]题,北京题可谓独领风骚。既创新又另类,用宋丹丹的话说:北京老师“太有才了”!拿北京的“闲花、细雨”和被称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题“必须跨过这道坎”比较,京题显出文化意韵,有书卷气。仿佛唐代科举考题重现。而沪题却“文气落尽见真纯,破斧沉舟力太猛”。大有奋战疆场的“决心书”味道!

  现在的高考作文出题者,很有黑色幽默细胞。如革命老区江西老表的题“要说爱你不容易”,既“土”又时尚,我猜想,可能是体现了出题者希望造就流行词曲作家的用心?

  高考作文题虽然仅是面对高考学生,但它是一种考试文化的体现。也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化教育的品位和品质。高考作文题的核心是:检验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考察学生的思维创新潜力。无论考题怎样五彩缤纷,传统或前卫,其宗旨都应该体现出为考生展示才情、抒写性灵、表达思想而命题的原则。尽可能为考生“戴着镣铐跳舞”激活才情,迸发思想火花,创造机会和最佳的想象发挥空间!高考作文题若在这方面的理念不强,就容易步入在题目上玩智力游戏的歧路。也不能达到真正考核考生真才实学的目的!

  文化批评家、“青春写作旅”创办者

  吴涛

  恍如隔世的高考作文

  今年的北京[b]高考作文[/b]题,我觉得的确不太好写。不容易押题猜题。但并不能就此说这是一个失败的题目。

  对这个题目的理解,不仅需要一定的古典诗词的修养(甚至可能还要有一点沐浴过江南细雨的人生经历,这种经历对北京考生可能是有点奢侈的,当然也可以神游过、想象地体验过),最好还要有或至少想象性地体验过一种轻松随意、淡泊名利、闲和严静的,带有一定诗意的人生态度。所以这一题目对一部分比较安静的考生也许是有利的,能唤起他们的某种共鸣。但对大部分青春少年,恐怕都会有恍如隔世之感。

  所以我觉得,今年的作文题隐含了若干有意味的导向,例如中学生应加强古典诗词修养;在世事的喧嚣,人生的浮躁中,也要静心修为,“致虚极,守静笃”,从小事做起,甘于寂寞,宁静而致远。不要老是赶热闹,追星,“想唱就唱”。我倒不是说,青少年学生都要这样,世故老成、“清静无为”,都不要积极进取,大胆进击。我只是觉得,正如诗人王家新写过的那样,“在时代的加速度中,我要使自己的节奏慢下来”(大意)因为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人生都是处于加速度中的,而至少在某些时候,我们不妨让我们的心静下来,“慢”下来,何妨“三省吾身”,加强修养呢?!为什么不能有一个自己的心灵的港湾呢?!总之,我们既不可避免地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在外部生活中,与人、与社会发生种种关系,但也要有自己的丰富的独立的内心情感世界,一定要寻求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之间的平衡。

  今年其他一些省份的作文题,有好几个都似乎偏向一种人生之诗意的追寻,也留给考生相当的想象和情感体验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考生“情商”培养的注重,这是颇为耐人寻味的。至少,我觉得比海南作文题: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宁夏作文题: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要强不知多少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陈旭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北京  北京词条  评说  评说词条  作文  作文词条  高考  高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