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归来已两月有余。昨日见张院长,因院长对台湾的教育体制有所兴趣,希望借着我在台湾呆了四个月的经历说说台湾的教育,希望其中有值得借鉴的模式与方案,故借此表达我的观点。以下文字仅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来写,也因个人的经历与阅历有限,仍有意见与观点尚未成熟,请多担待。谈及两岸学生的近况,这和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有着诸多的联系。虽然我们分隔的时间如此长久,但当见面那一刻,仍然庆幸我们有共同语言、共同的文化。对岸的学生在我看来,犹如明镜,照亮己身。两岸问题也错综复杂,今天只谈及对台湾教育体系的认识、台湾学生的思想面貌以及大陆所能得到的借鉴。
我们的差别在哪里
同是一代的中国人,因为政治和地域划分两地,多年之后的重逢,我们感叹文化的伟大与不灭。在台湾快乐的事之一,便是与不同思想的台湾学生交换意见与看法,其间也在不停地思考两岸学生的差别在哪里。我们有共同的文化、语言,大方向上是一致的,讨论的时尚潮流同是最前沿,学习的课业也基本相同。那么我们在处事待人方面到底有何差别?
现在想来,引用一位台湾老师和我的交谈的内容最为合适。在老师看来,大陆的学生更加的踏实、实干。当陆生被告知一件事件之后,他们会认真的去思考该如何完成这件事,并且在完成的过程中不断寻求更好方法。但是却很少去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陆生是在接受的前提下,更好的完成这件事。而台湾的学生更多的是在质疑,他们会去思考为什么要完成别人布置的任务,他们会问信息的提供者,在事件之前、之后的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完成这件事,这件事的意义在于哪里,是否能够不完成这件事,而达到相同的目的。或许我们把这个例子扩大来看。大陆的学生好比是实践者。台湾的学生好比是质疑者。陆生有更多的实践能力,台生有更多的创造力。
台湾的文化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文化的掺杂培养了台湾学生看待问题会的多角度性。他们没有所谓的主流声音,而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大家听到。即使声音是微弱的,毫无力量的,但是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与观念。
台湾老师对陆生待事认真、踏实的态度很欣赏。老师也时常警戒台生,要向陆生学习。在华人圈子里,陆生是他们将来最大的竞争者。当然,我想在大陆的老师看来,陆生过于循规蹈矩,遇事欠思考,缺乏创造力等也是应该多向台生学习的。虽然宏观上的趋势是由体系决定,但从双方意识到差异存在的一刻起,我们在便彼此相互的学习,不断完善。
在待人方面,台湾的学生更加达观与包容。我的一些朋友,可能在意识观念上与我相左,但他们依然热忱地与我交流,让我知道他们真正的想法。“求同存异”是我在台湾生活中实践最多的思想,同时也是我对台生待人处世的概括。
从台湾归来,我愿意向朋友介绍台湾社会温暖的一面,是希望我们能见到差异,能引发思考。为什么同样强调的是中庸之道,台湾的社会正朝着温暖、和谐的方向发展,而大陆的社会却渐变得冷漠与残酷?一代学生的力量对社会的改观是巨大的,在和谐社会的建设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也是由为可观的。一种言论是,一代学生的思想观念,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之后数十年的气象。
两岸的教育体系的比较
首先如下简单地介绍台湾的教育体制:台湾于1968年开始实施九年国民教育。直至今日,接受六年学制的国民小学和三年学制的国民中等学校教育对于台湾人民是一项应尽的义务。而大约95%以上的国中毕业生会选择进入三年学制的高级中等学校或高级职业学校继续升学,或进入五年制专科学校。而高中,大学,研究所等等的各级学校遴选,现今大都依旧有名称不同的考试遴选方式。除此,亦有以高等教育为主的回流教育;比方在职专班。
台湾有172所大学院校,分别提供高等教育、技职教育(科技大学、技术学院)。每年有14万名考生参加1月底或2月初的大学学测,有7万名考生参加7月1日~7月3日的大学指考;2010年大学指考分发结果,学生录取率达94.87%。另有16万名考生参加4月中的四技二专统测,九2010年四技二专日间部登记分发结果,学生录取率为85.44%。台湾有153所大学院校设有研究所,但是每年也有许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包括平均每年赴美国留学的1.3万人。2009年度台湾政府总预算中,有18.7%的经费编列为教育科学文化方面。--来自维基百科
从上面数据,得出以下几点分析:1、台湾的国民教育开始的时间早。台湾在发展的过程中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半导体、计算机产业,使其迅速在经济上成为亚洲四小龙。台湾人口目前共计2000多万。台湾在经济情况和人均资源等方面上相对于大陆有很多优势。2、台湾的高等教育有两套系统:普通大学和科技大学。普通大学主要提供给高级中等学生的学生就学,科技大学主要提供给高级职业学校。高等教育的录取率高。3、由于经济状况和人口因素,造成的两岸教育资源、体系和模式上的诸多差异,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改变,但不是不改变的理由。4、台湾大体的教育体制和大陆相同,均为9年的义务教育+N年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上基本相同,以欧美为范本。5、台湾的教育体制注重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社会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寻找自身价值和精神。强调的是学生的个体,而不刻意地将学生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初看之下,会让人认为这样培养的学生缺少一份社会责任感。然而结果正相反。学生总是在自我实现、不断寻找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明白责任所在,这样由个人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发展。不失为一种较为可取的方案。其实归一来说也是学习欧美在培养学生人格独立上面的经验。
然而许多问题的讨论都脱离不了实际情况。实际情况的不可控因素也总是我们无法满足的。要谈论大陆的教育体系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这是不容质疑的。只有不断求新才是可取的方法。人都存在个体差异。一套教育体系在所有学生身上使用,不能要求其对所有学生适用,评定的标准在于对于多少百分比的学生适用。谈改进的方案,关键是如何改变。
我们的教育体系宗旨在于培养对社会建设有贡献的人才。这样的出发点很好,但是却缺乏技巧,缺乏出自学生自身的考虑。试看这样的教育体系会有什么结果。举个例子,试问一个学生他的理想是什么。小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会说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建筑师、医生……这样的回答是被老师赞许的,评定的标准建立在工作者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学生甚少地出自内心去思考。难道我真的想成为科学家吗?成为科学家会为我带来什么?我是不是能在成为科学家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实现?当然对于小学生,这样的思考是过多的。然而问题在于老师是指导者。如果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以上提及的几个问题,并且解释这些问题。我想学生会有另外一份回答。
现在的问题在于,当小学信誓旦旦要成为科学家的我们到了大学阶段,当我们学会思考,开始回看自己成长过程中走过的路,当我们再次被问及梦想是什么时。绝大多数的我们会无言以对。我们能有什么理想,有的只是目标——忙忙碌碌的目标。毕业了,考研还是找工作,为什么要考研,为什么要工作,很少的学生会认真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更少的学生能够从思考中找到答案。绝大多数学生会做的是随大流,其间少不了迷茫与无奈。这便是没有理想与信仰的可怕之处,也是许多人庸庸碌碌的原因。
我们的教育培养学生言听计从。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缺乏质疑的精神,缺乏一种不断寻求自身价值和自我实现的动力与勇气,缺乏理想。成长的过程,应该是理想建立的最好时期,然而我们的指导者却甚少地告知我们关于理想要做哪些思考。当学生知道理想为何物,有何等重要时,才突然感叹自己的理想何在,价值何在。
大社会下普世的理想,建设美好的社会或许并不是每个个体真正的理想。为何不让我们的教育体系也更加注重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的成就将最终成就和谐的社会。那样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个体找到自己的理想必然代表着其所在的社会找到前进的方向。
一些建议
恍然才发现将走到大学的尽头,面对未来过于迷茫与紧张,面对过去仍然怀念。不容质疑大学的四年对我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开始发现自己、思考自己。虽然到如今仍有问题无法解决。我也担心自己没有理想,并在不停地寻找理想。回首大学的三年,收获之多。最想表达的仍然是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但我总认为赞扬相对于批评其内容是乏善可陈的。因此仍然给出大学亲历者的一些意见,希望可以被考虑。
1、大学对于学生是最关键的时刻,当我们的小学、中学错过太多对于人生的思考之后,希望能够在大学弥补上。学校应该开发更多启发学生思考自身意义的课程。如最近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课程,是个好例子。但这还远远不够。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资源,为何不如台湾学校一般,多开展一些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2、大一是学生最迷茫的时刻,如果能在大一时开始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将来要走的路,可以减少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迷茫与失落,也可减少学生在大四时的后悔。3、建立更加紧密的师生关系。老师不仅有丰富的学识,更有一生走过的阅历与经验。如果老师能对学生有更多的知道,那定让学生受益匪浅。比如计算机专业,如有30位老师,120位学生。每位老师便可以指导4位学生。老师的工作确实繁琐。但是这样的关系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经营,只需双方的真诚相待。学生会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启示,老师也能收获一份感激。如目前上完课老师就和学生断了一切联系的状态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更加平等。4、学校考核的标准应该更加多样化,不要把分数作为学生唯一的评定标准。那样只会培养一个个考试机器。5、建立学生之间的新生与学长姐的关系。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一个人的成就很大程度决定于他待人处世的态度,而不是他的学识。6、学生宿舍:学校生活中许多宿舍因不能协商出统一的睡眠时间,而矛盾四起。建议学校提供出特殊编排的宿舍。为对睡眠环境要求高的学生组织宿舍。那样相互协商更加容易。
以上的想法均不是创新点,学校都在从各个方面去做。但不可否认良好的经营和管理非常重要。为什么想法总是好的,但结果却总不让人满意。这也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在台湾的时间短短四个月,远不能够系统地去了解台湾的教育体制。本身也非社会研究相关专业的学生。一切的体验与感悟仅凭着一个观察者的心态,遇事多观察,多思考。所以得出的结论不能说能有多客观。仅希望所写的能尽可能地反映事实的原貌、反映自己的观点,能对各位有所价值。试图改变是很重要的,墨守陈规才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