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建筑本是人类居住、休息和休闲的场所,按理来说只要保证其居住性、安全性、实用性就可以了,但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人类历史的前进中,建筑早已不只是人类用来遮风挡雨的普通小屋子,建筑的存在不仅仅是住宿的需要,这其中包含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就是文化,而在古代的建筑中就将中国古代的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要想研究古代中国文化,只需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构成以及深入了解它的精髓!

     古代中国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大国,所以古代中国人民对大自然存在最原始的依赖心态,因而在古代建筑的的建造之中,大多数都追求“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天人合一”的效果,尤其在园林的建造之中之中处处都是“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

      在距今约5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天然的崖洞为主要的居住所。而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杆栏式建筑,在这两个时期,建筑仅仅是用来居住的。只体现了其居住性和安全性。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建筑风格可谓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此时期,建筑中开始体现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制度,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从“国天下”也变成了“家天下”,由此而生的帝王之家为了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更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社稷,就是中国建筑换上了焕然一新的面貌。在《礼记·礼器第十》中记载到“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虽然这其中没有记载平民居住的是什么,但是也可以猜想他们的居住地肯定不能用“堂”来形容,很显然这时候从一个人的居住情况就可以看出他的社会身份和地位。

       到了周朝时期,随着儒家文化的发展,其对中国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其中首先是“礼”的影响,周代在建国之始便将夏商以来各国的制度、社会的秩序、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标准等来了一次总结,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制度和标准,称之为“礼”“礼”的精神就是秩序与和谐,其内核为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构成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这就成为后来孔子继承和发扬周礼的依据,孔子从其所维护的周礼中发展出的“礼”便成了儒家学说的中心,并把它作为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在建筑上表现为自觉地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这在世界上是中国仅有的。

      传统建筑的开间、装饰、颜色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要符合礼制,例如,黄色为最尊贵的颜色,只有宫廷建筑才可用黄琉璃瓦;以龙凤为主要题材的和玺彩画,只能用于皇家专用建筑上,人死以后,坟园的占地面积,坟丘高度,墓碑形制等等也有严格的等级,违背这些制度,便是违法,要受到刑法制裁.  

       在城市规划上,《考工记・匠人》在“营国”一节中,提出了分区规划的布局和礼制营建制度,从两个方面来强化城邑建设的礼治秩序,“礼者别贵贱尊卑也”便是这种礼治秩序的实质,城市的分区极其明确,安排的程序就是贵贱尊卑的礼治秩序,各区的等级很明确地表现在各自的规划方位上,中央方位最尊,因此设宫城区,宗庙社稷摆在宫前正南、近中央的宫,以示一体,祖社以南稍远处设官署,宫的正东、西、南又次之,设宗室卿大夫府第,不重要的东北端设市,城的四偶远离宫廷地带列为最次,居民闾里便分布在此,闾里是居民的聚居单元,里按居民的阶级、职业分有等级,不容杂处,运用方位尊卑,按等级贵贱差别建立严谨的分区规划,是中国古城市规划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所代表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反映。仅按分区布局尚不足以显示礼治秩序,为此再加上礼制营建制度来补充,用“以大为贵”、“以高为贵”等一系列礼制等级制的营建措施,如王城方九里,城隅高九雉,九经九纬等等,以进一步强化礼治规划秩序,树立“王者之尊”的威严。

      其次,由于受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非常注重“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应借自然” 即建筑的布局与设计应顺应地形、绿化等自然环境,达到人为与自然的协调,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建筑与自然达到统一,将自然之景借与建筑之景。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把自然引入院内,这就造就了一个临江的楼阁可以出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中还体现出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和墨家的“兼爱、非攻”之道。中国古代的建筑都表现出了一种含蓄、委婉的风格,儒家提出万事万物不可走极端,应遵循中庸之道,使世界万物得以共存,并达到和谐。而墨家主张“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虽有威严,但绝无霸气。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中还受“五行说”和“阴阳论”的影响。五行论”将世界万物分为五行, 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水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和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 火克金,土克水。西方属金,东方属木,北方属水,南方属火,中部属土。木为青、火为赤、土为黄、金为白、水为黑。在建筑布局上,南为前,前为火,北为后, 后为水, 前为宫殿后为寝宫。东为木,木为文,西为金,金为武,因此,在东面设置文化性的宫殿“文华殿”,在西面设置兵器类的宫殿“武英殿”。遵照这一思想,文武百官在上朝也是以东文西武位于两侧。在风水理论中关于建筑选址的最佳地形是背山、面水、向阳,以座北向南为最佳。山地,既便于排水,保持水土,形成局部的良好气候,又有利于阻挡冬天寒冷的北风。“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近水可以获得生活用水的便利条件,同时,在夏天可以形成凉爽的南风。向阳,可以获得良好的光照顷天时、得地利,必然是一块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因此,中国古代的皇宫、民居、寺庙建筑都是按照这一原则来选址。例如北京故宫在整体布局上是北靠燕山,南临永定河。

      阳阳学说将宇宙世间万物分为阴与阳两大类, 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全在于阴阳两气的运动与转换, 不断发展和引申,进一步广泛解释自然界与社会界所有现象。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即没有阴, 阳不能存在没有阳, 阴也不存在。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具有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特点, 处在一个统一体内。在阴阳论中,向日为阳, 背日为阴,山为阳, 水为阴,左为阳, 右为阴男为阳, 女为阴。故宫的主体建筑在北京城南北的中轴线上, 宫殿在前,寝宫在后,前朝殿大于后宫。其次序为“‘ 太和殿” 、“ 中和殿” 、“ 保和殿” 、“ 乾清宫”和“ 坤宁宫” 。“ 太和殿” 为阳中之阳, 皇帝的宝座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 “ 保和殿” 为阴中之阳, “ 坤宁宫” 为阴中之阴, 为皇后居住的地方。在“ 阴阳论”中, 阿拉伯数字中奇数为阳, 偶数为阴。因此, “ 太和殿” 的开间设计为11间, 阶梯宽设计为60.1米, 均为阳。“ 太和殿”和“ 保和殿” 的御道分别有9条龙和9只兽作为装饰,门上设有横九排, 竖九排, 九九八十一个门钉作为装饰。整个皇宫共有房间间半。“ 九”数字为阳数之最,象征至高无上, 天长地久。

      总之,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都与当时所盛行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大多数都表现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可以说文化的发展决定了建筑的发展,而建筑就是文化的物质化身。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  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老师谈学习家庭教育

 让孩子做自己

孩子与众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语出《论语为政》,意思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展开)

老师谈学习学习数学

 如何学数学

学习数学,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其它科目一样死背下来.数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举一反三”.做会了一道题目,就可以总结这道题目所包含的方法和原理,再用总结的原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