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尤其是五、六年级学生面对较难的数学应用题,往往没有思路,无从下手。很多是因为不会审题,不会联想,找不到各已知数与未知数的联系所致。而审题能力又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对以后长期的学习至关重要。这里介绍一个方法,叫:已知——可知——未知联想法。
一、 一道题会有几个已知数。审题时最好用笔圈出来(这是个好习惯),以防再读时漏看漏想。
二、由已知数联想可知数。可知数就是那些经过简单的口算就能得出的数。如:
1、男生22人,女生18人。可知人数和40人,人数差4人。
2、甲有图书20本,乙有图书60本。那么甲乙图书的和、差、倍数、分数全可知。这些在审题时可以不算出来。心里知道即可。一旦需要即可用上。
3、已知单价和数量,可知总价(总价=单价×数量);已知时间和速度可知路程,已知路程和速度可知时间;已知工效和工时可知工作总量等等。
知道了这些可知数相当于离未知数又进了一步。
未知数就是要求的数。这时可以对照相应的公式(当然公式要背熟)想:要求它需要知道哪些量,是不是都已知或可知了?
例如:要求三角形的高。由公式面积=底×高÷2,想:面积和底是否已知或可知?若是,高=面积×2÷底。
又如:甲乙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求甲的速度。那么由公式: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想:是否已知或可知总路程、乙速、和相遇时间?这样就在已知数、可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多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方法叫已知——可知——未知联想法。由已知数联想到可知数、未知数。或反过来,由未知数寻找需要的数。再看是否已知或可知。双向联想。这样就有思路了。
建议同学找题试试、练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