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育孩子一定是情感在前,约束在后

当我们探讨一个孩子的行为时,往往会追溯到孩子的原生家庭,最后发现,不管孩子的行为是好是坏,都离不开父母教育上的影响。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孩子的优秀都是父母的成全。

教育,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不是只有正儿八经对孩子说教的时候才算教育,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是教育的细节。

所以,不管孩子是什么样,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的教育成果。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父母只有一次机会,你给了孩子怎样的教育,孩子就会回馈你怎样的成果,几乎没有例外。

01 父母的陪伴和食物一样

都是有“有效期”的

陪伴是教育的开始,再丰厚的物质也比不上父母的陪伴,《变形计》里的那些叛逆的城市孩子,哪个不是被父母在生活上富养长大的,但又是在精神上极度匮乏的。

因为这些孩子在需要父母高质量的陪伴的时候,父母只会用钱打发孩子

例如其中一期的主人公李锦鉴,他的父母忙于工作,一直把孩子扔在老家,整整11年的缺席,让李锦鉴的父母错过了孩子人格塑造的最佳时间。

他们不懂如何与孩子沟通,更不懂孩子内心的想法,一旦亲子关系出现困难,便只会用钱来解决问题。

很显然,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恶劣。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尤其是0~12岁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重要、最信任、最依赖的人。

所以在这个时期,父母给孩子的教育,培养孩子的习惯,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12岁之后,孩子的性格、习惯、认知基本形成,父母12岁之前不管,12岁之后再想管,孩子已经不服管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在婴幼儿时期,爱和陪伴比教育更重要,一个健康和谐又亲密的关系是一个孩子人格关系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内容。”

赚钱养家固然重要,但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孩子的关键就在那几年,父母错过了就再也无法弥补。

那些逃避自己教育的责任,不肯花时间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最终只会吃到教育失败的苦果。

02 没有温度的管教

只会让你成为孩子的敌人

同样是《变形计》,另一期的主人公张晟骏的父母,他们的教育原则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孩子不听话,恨不得换一个,张晟骏的母亲更是直言,宁可喂猫也不想管孩子

他们迫切的需要一个听话乖顺的孩子孩子不听话,他们从来没想过去倾听孩子的想法,而是想着靠打骂来迫使孩子屈服。

但是往往这样的打骂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就会得到孩子越激烈的反抗。

甚至相对来说,孩子懂得反抗,已经是一个较好的局面了,当孩子放弃反抗时,才是悲剧的开始。

父母以为自己终于赢了,孩子终于听话了,其实是孩子放弃了,放弃了抵抗,也放弃了自己的未来。

尹建莉老师说:

“所谓‘严厉教育’,指以打骂、惩罚和羞辱为主要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强制性改造的一种行为。

虽然目标指向是好的,希望孩子做得更好。但由于它不尊重儿童,不体恤儿童身心发育特点,不符合人性,实际上并无教育要素,只是一种破坏力。”

我们总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孩子有出息,父母必须管教好孩子。的确,很多时候,父母必须成为一个命令者和惩罚者,以帮助孩子确立界限。

只不过别忘了,惩戒是外核,关爱才是内因,没有温度的管教,只会把孩子推向对立面。

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对立的,只有在爱的前提下去管教孩子,并且让孩子确定自己是被爱的,这种管教才是正面的,也才是对孩子最有效的。

道理很简单,任何人都更愿意听同伴的建议,而不会乖乖听敌人的话。

03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

父母最应该做的是爱孩子

李玫瑾教授讲过一个例子,一位父亲向她求助,说自己因为工作原因,没时间管孩子

现在孩子16岁了,开始去网吧,晚上也不回家。

妻子和他说了后,他回家就把孩子揍了一顿,揍完后孩子不服,然后又揍了一顿。

后来有一天,这位父亲翻看家里的相册,发现相册里一家人的合照很少,他这才意识到,自己陪伴家人的时间真的很少。

他还发现,就在仅有的几张合照中,他的脸都被用刀给划了,是他儿子干的。

很显然,他们父子的关系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李玫瑾教授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多花时间陪孩子玩,等玩开了,和孩子的关系拉近了,然后再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对话,这个时候,孩子才不会抵触,才会真正接受批评。

“教育的过程,是情感在前,约束在后,当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应该做的是弥补感情关系。”

教育孩子,最忌讳的就是该管的时候不管,等孩子出现问题了,又用强硬的方式去管教孩子,这个时候往往孩子已经不服管了。

孩子来说,谁带大的孩子,谁才有资格管教,你和孩子一点感情基础都没有,一上来就对孩子又打又骂的,你谁啊?

你觉得自己是为孩子好,你知道自己是爱孩子的,但是孩子不知道,孩子感受不到爱,只能感受到恨,他就只能生活在绝望中。

很多时候,孩子的错误,其实是父母的错误,孩子叛逆,其实都是父母的陪伴和情感缺失造成的。

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去纠正孩子的行为,而是去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去向孩子示弱,去告诉孩子你爱他。

在给予爱这件事上,永远不要吝啬,孩子需要多少爱,都请慷慨地给予。

比起物质上的安慰,孩子更需要心灵上的满足,好的教育,不是父母想给孩子怎样的教育,而是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

不要自以为是的去教育孩子,去爱孩子,父母也应该学会以孩子喜欢的方式去爱孩子

《浮生物语》里有这样一句话:所谓的安全感,无非就是有一个地方你始终想回去,也可以回去。

我觉得在家庭教育里,这样一个地方显得尤为重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在后  在后词条  约束  约束词条  一定  一定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情感  情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