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难养,父母难当。”孩子的到来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欣喜和欢乐,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烦恼和挑战。做一个称职的父母,不仅要承受蜂拥而至的压力,还要扛起责任的重负,认清什么才是真正有益于孩子的,不断进步,强化自我,理智地绕过育儿之路的那些深坑。
不要小看了孩子,也不要高估了自己
“如果你离开我怎么办? “这孩子没有我的照顾活不下去。 “养你真的不容易! ”“爸爸妈妈为你操碎了心,你为什么还不听话? ’这些话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
这些父母有着履行责任、全心全意为孩子付出的共同特征。 把孩子当作生活的重心,将孩子的生活料理得井井有条。 为孩子建立舒适安全的庇护所,认为如果孩子离开父母的保护,就不知道怎么生活。
孩子往往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父母害怕孩子受到伤害,害怕孩子用错误的方法,害怕孩子绕圈子,作为大人,以强者的姿态来指导孩子。
“管得太多”是很多父母都会犯的错误,他们主张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话去做事,慢慢的,孩子变得胆小、懦弱、失去自我。 最后什么都要管,但孩子越管越长不大。
“不逼孩子的一把,你都不知道他有多优秀”。
逼迫孩子是为了孩子吗? 逼迫孩子会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吗? 逼迫孩子会让孩子变得优秀吗? 事情没那么简单!
有时候逼迫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重新振作起来,勇往直前,还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前进的动力。 那么,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我们只是看着,放纵他,任其发展了吗? 当然不是。
孩子完成不了或者遇到困难时,可能不是孩子自己有问题,而是以前的基础打得不够牢固,或者问题已经潜伏了一段时间,而你没有意识到。 此时,我们要退回到问题的隐形发展阶段。
例:四岁的禾禾很怕水,不敢下水去游泳。 一下水就哭个不停。 在有游泳课的那一天,他甚至会哭得连上学都不肯去。 这个时候,也可以稍微降低要求,而不是把对水感到恐惧的禾禾强行放进水里。 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坐在岸边,让他们感到安全。 然后把双脚放在水里轻轻摇一摇,让孩子也试试。 在慢慢放松后一点点带孩子下水,最终消除孩子对水的恐惧,在岸上联系孩子让他屏住呼吸,最后在开始正式的游泳训练。
当孩子表现出反抗和焦虑时,不要着急责备或逼迫孩子。 因为那只能让孩子更焦虑。 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多和孩子交流沟通,找出原因,引导孩子,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是最重要的。03
害怕让孩子承担责任和后果
孩子闯祸后,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年龄小,自己没有解决的能力,于是选择替孩子解决。 另外,也有家长选择性地无视,“这没什么”、“小孩子能做什么呢”,但不知道这些都是伤害孩子的做法。
长期为孩子的错误买单,忽视孩子的错误,会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错误,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甚至遇事会迁怒别人。
父母在必要时,要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自己学习解决问题。 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长大,知道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
刻意让孩子吃苦并不等于磨炼意志
适度的挫折教育可以提高孩子抵御挫折的能力,但过度又会使孩子丧失自信心,产生负面效果。
很多父母觉得,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在蜜罐里出生,完全被惯坏了。 如果不让他们吃苦头,就不知道今天生活的困难,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故意让对方吃点苦头,不断地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还美名其曰“磨练意志力”、“对你有好处”。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听父母的话,但自卑,不自信,做事诚惶诚恐。
孩子进入新的环境受到打击,暂时无法接受,这其实很正常。 家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可以喘息、支持、给孩子安全感的地方,父母的乐观引导、积极鼓励,让孩子更容易战胜困难、摆脱困境。
王小波曾在《人性的逆转》上表示: 有些人就据此认为,人必须吃一些无益的苦,虚度年华,用这种方法达到崇高。 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
所以,不要把挫折教育变成挫败教育,让孩子成为挫折教育下的牺牲品。
育儿路漫漫,需要父母不断摸索前进。 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 希望您能根据自己家的情况理性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