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孩子在社会情感发展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弱。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会出现情绪起伏不定的场景,时而哭泣,时而笑容满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才会逐渐增强。
3-6岁孩子的情绪特点包括:
易冲动:
3-6岁的孩子内在的抑制能力尚未发展完善,他们的情绪控制力较弱,言语调节功能尚不成熟。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他们的情绪往往会爆发,从一种情绪迅速转变到另一种情绪。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情绪波动性较大,不太稳定。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孩子的情绪就像春天的天气一样多变,他们会根据情绪来哭或笑。
易外露:
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控制能力较差,他们无法隐藏自己的情绪变化,善于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例如,不高兴就会哭泣,高兴或舒适时会大笑或手舞足蹈,愤怒时会瞪眼跺脚,有好消息时会向亲近的人倾诉。
易感染:
宝宝的情绪容易受到环境影响,例如获得新玩具、母亲离开或出现新朋友等,都会引起他们情绪的剧烈波动,孩子的情绪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的情绪并非源于自身,而是受到周围人情绪波动的影响。在幼儿园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孩子开始哭泣,其他孩子也会莫名其妙地跟着哭,整个场面会变得非常混乱。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控制能力的加强,这些情绪特征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和稳定性也会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道德感、审美感和情绪调控策略逐渐发展。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逐渐加强,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等特征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和稳定性也会提高。
3-6岁孩子的情绪发展
道德感
从3岁开始,孩子开始形成简单的道德感。他们在与成人交往中,接触到社会对人和事物的评价和价值观。孩子的道德感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成人的评价和语言强化下逐渐形成的。他们了解游戏规则并遵守,当成人夸奖他们时,他们会感到肯定和愉快,从而形成满意的体验。在成人的引导下,他们逐渐了解哪些行为会带来满意和愉快的体验,逐渐形成了对好坏、美丑的认知,培养起道德感。
爸爸妈妈可以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并通过表扬来强化孩子的利他行为。例如,孩子主动擦桌子或给奶奶洗苹果时,爸爸妈妈可以给予鼓励和赞扬,让孩子感到自豪和自豪。
审美感
在成人的态度、体验和言语的影响下,孩子能够直接感知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他们能够欣赏美好的自然景色、和谐的事物以及优秀的艺术、音乐和文学作品。通过欣赏这些事物,孩子能够产生愉悦的体验,形成审美感。审美感从鲜艳的颜色、新颖的形状、匀称的位置和图案等方面开始发展。
到了5-6岁,由于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成人的引导,孩子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他们能够从生活中区分美丑,知道哪幅画美观、哪种音乐动听、哪种语言优美、哪种行为美好。这样,他们能够对美的事物产生舒适和愉悦的情感体验。
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多用自己的眼睛、耳鼻等感官来观察我们美丽的世界。在有时间的时候,带他们走出家门,到博物馆、公园、湖边、草地等地方游览,让他们接触更多的事物和情境。这样,孩子对事物的感知会更加敏锐,艺术修养也会得到提升。
情绪调节策略的应用
5-6岁的孩子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开始运用一些策略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简单的表现规则。当他们做了大人禁止的事情后,为了逃避惩罚和掩饰内心的负罪感,孩子可能会学会撒谎,不过这些策略往往十分简单,很容易被成人发现。成人在这种情况下不必发怒,应首先检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并向孩子讲清道理。同时,要记住,如果之前声明了惩罚,就一定要执行。
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需要细心观察孩子情绪的变化,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然后教导孩子正确的情绪应对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能更加有效。
爸爸妈妈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
亲切的触摸
3-4岁的孩子仍然喜欢身体接触。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很愿意老师牵着他们的手,喜欢妈妈的拥抱。孩子喜欢熟悉的人,特别是老师摸摸他们、亲亲他们。有时候轻轻拍拍他们的肩膀,他们会感到极大的满足。这是一个过渡阶段,孩子需要这样的鼓励和支持,因此妈妈应尽量利用各种机会去摸摸、拍拍孩子。
避免惩罚孩子
5岁以后的孩子需要他人的关注,有与他人交往的需求。在幼儿园中,如果其他孩子不与他们玩耍,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严厉的惩罚,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痛苦。同时,如果成人不关注孩子,孩子会感到非常沮丧和挫败,对孩子健康情绪的发展也不利。因此,最好避免使用这种惩罚手段。
建立合理的日常规划
丰富多样的生活内容、良好的身体健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幼儿情绪的稳定。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产生兴趣,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因此,爸爸妈妈应尽量让各项活动轻松、活泼且多样化。多带孩子出门,参观博物馆、公园、湖边和草地等地,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事物和情境。
和谐的家庭生活
和睦的家庭关系和亲密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良好的情绪示范。成人应展现积极热情、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等积极的情绪表达。要公正地对待孩子,适当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适应变化的环境。不要用恐吓或威胁孩子的方式,也不要过分溺爱或过于严厉地对待孩子,否则会导致幼儿形成不良的情绪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