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阅卷老师青睐创新作文 高考专家提示莫猜题

  对于大家最为关心的高考作文,首先要弄清楚命题老师最喜欢出什么样的作文,高校老师推崇什么样的作文,怎样写才能获得满意分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复习迎考,少走弯路。

  1 命题老师喜欢出什么样的作文

  让大家都猜不着

  你有猜题的招术,命题老师便有反猜题的战术。比如去年,以郑板桥书法为材料的材料作文,许多老师就没有想到,没有想到就对了,说明命题老师在反猜题方面成功了。其实出材料作文是大家都想到的,因为要看春考,春考会给秋考提供一定的信号,去年春考是材料作文:有一幅画,画面上有四盏灯,每盏灯的后面有一句话:第一盏灯最亮——我有一个想法,去做!第二盏灯略暗——可以做吗?试试看吧。第三盏灯昏暗——周围的人都不赞成去做,很难吧?第四盏灯最暗——既然这样,那就算了吧。其实,这四盏灯都可能会出现在我们心中,你怎么选择呢?根据以上材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于是许多老师猜想秋季高考的作文应该是 “材料+提示”或者“材料+命题”的作文,但没想到它是一个“裸料”作文,除了材料,任何提示都没有,更没有“材料+命题”,而且那材料乍看起来确实是一头雾水。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道作文题一出来,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傻了,说没想到,没想到就对了,这时候只有一种人在偷着乐,那就是命题老师,他们在庆祝自己命题成功了。

  让考生人人有话可说

  如果是反猜题成功了,结果你出的作文题,绝大多数考生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写,考试结束有考生哭着交白卷出来的,那也不能算作命题的成功。去年秋考这道作文题,乍看起来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但细想一想,可写的点还是很多的,这从我们去年阅卷的实际可以看出。

  材料中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这句话说的是郑板桥书法的风格,他是用隶书参以行楷,造成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效果,形成了他特有的板桥体,说明艺术需要独创,而独创需要有前提,那就是在自己固有的基础上借鉴、融合他人之长,且不着痕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同时也说明“有隶有楷,有古有今”,说明“板桥体”并不是凭空创造的,它身上既借鉴了他人的长处,又继承了前人的传统。读懂了这句话,我们就可以从借鉴与独创、继承与创新、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等角度立意。

  第二句话是:“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这句话说明的是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体的关系,个体与整体仿佛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局部,而是要以全局的观念来看问题;或者我们不能只被局部的假象所迷惑,而是要透过假象看出它的实质;或者独具个性的个体,统一在完美和谐的整体之中,因此只有将个体与整体统一起来,这样看问题才能全面。围绕这句话,我们从这些角度立意都可以。

  第三句是:“有人说这种作品 ‘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句话既可以作为定评,也可以不作为定评,毕竟是“有人说”。 “有人说”毕竟代表一家之言,聊备一说,供大家参考,你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 “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像“板桥体”这种书法作品,不可以没有它,因为它毕竟是一种体,是在继承前人和借鉴他人基础上的一种创造;但既然是郑板桥的创造,那就只能属于郑板桥一人,别人去竞相摹仿,那就失去了艺术创造的价值。从这一角度立意,那就是强调创新,反对摹仿。当然,有人理解“板桥体”书法毕竟是不入流的,主流书法还应该是“颜柳欧赵”等,谈到主流和末流的关系,也未尝不可。如果反对这种说法,认为“板桥体”既然是一种创造,是一种总体看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书法作品,是书法园地的一支奇葩,别人去摹仿,去继承,使之后继有人,有什么不好?从这一角度立意,只要能自圆其说,也是能写出不同于他人的好文章的。

  能拉开分数差距

  有的同学思辨能力比较强,立意肯定就比别的同学高一些,有的同学思辨能力差一些,可能写出的作文就很一般,比如同样上面这道材料作文,如果一个同学能够整体把握材料,注意到材料当中的三句话彼此并不是孤立的,不能将它们截然割裂开来,注意到材料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那样立意会更胜一筹。比如总的是讲郑板桥在书法上的独创性,而他的这种独创性是来自继承和借鉴,来自个体与整体的和谐,来自于他不拘泥于前人和他人的独立个性。有这样周密的思考,写出的作文肯定是不一般的。这就是差距。好的作文题应该使考生能拉开差距,从去年阅卷的结果来看,一类卷的作文比例在上升,二类卷的比例也在扩大,三类卷的比例下降了,四类卷也占一定比例,正态曲线的分布很好看,这就拉开差距了,高考选拔的目的就达到了。这道作文的命题就是成功的,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所以今年很有可能在去年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2 高校老师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作文

  凡事要换角度才能把想不清楚的问题想清楚,现在把角度换到高校老师身上,假如我是高校老师,我希望招到什么样的学生?我希望招到有点出息、有点培养前途的学生。有些考生考分挺高,但就是没多大出息,没有多少培养前途,因为这些学生只会应试,其他方面,尤其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高校老师不喜欢只会应试的学生。我就经常听一些高校老师发牢骚,说现在的一些大学生或研究生,一篇作文都写不好。大学生或研究生,既然能进入高校深造,怎么会一篇作文都写不好呢?我想这些同学可能应试作文写得好,但就是不符合高校老师的要求。

  那么,高校老师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作文呢?

  第一,高校老师希望看到有思想创见的作文。钱学森生前感叹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就是说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够。这是有深刻原因的,其中应试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个人思想上没有创见,人云亦云,注定是没有前途的。所以如果一个考生在作文中如果能够表现出有思想,有创见,是肯定会受到高校老师青睐的,觉得把这样的学生招来会有培养前途。

  第二,高校老师希望看到有个性的作文。有个性的同学将来肯定有出息。考试成绩好的同学不一定有个性,有出息的多是当年学习成绩不怎么好但有个性的人。个性必然在作文中会有反映。比如对于成名成家的看法,多数同学认为不能有功名思想,要做无名英雄,为社会作奉献,这是公共价值观,你不能说错,但人人都这样想,就造成了集体无意识,如果有一位学生说“成名有什么不好?我就想成名,成名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这位学生就有个性,他将来就会有出息。高校老师就喜欢这样的学生,喜欢这样的学生写出的作文

  高考作文阅卷中心组是由高校老师和各区教研员以及部分有经验的中学老师组成的。具体阅卷过程,也是高校老师的愿望和中学作文教学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3 作文如何迎考

  作文如何迎考?我提出几点建议:

  注意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高考复习再忙,也不要忽略身边的风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一个学生的作文充满了时代气息,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是会引起阅卷老师好感的;反之,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同学,也写不出血肉丰满的作文,从书本到书本,会患“作文贫血症”,苍白乏力,是得不到阅卷老师青睐的。

  依循课文去为自己准备一些作文素材

  我们的课本是按照主题单元和文体单元两条线索编排的,这里主要说的是主题单元,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基本是按照一个主题来编排的,那么这几篇课文就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作文素材。从高一到高三的六册语文书,依次分为生命体验、美好亲情、人我之间、树木花卉、平民生活、杰出人物、为理想而斗争、亭台楼阁、读书生活、科学与艺术、山水情思、感悟自然、名利内外、文化的制约与创造、传统美德、思想与精神的力量、品位与格调、家园亲情、艺术与审美、走向社会、浩然正气、人生与艺术境界等主题单元,这些主题几乎涵盖了我们高考所要关注的所有问题。按照这些主题,结合课文来准备作文素材,基本可以一网打尽。

  写规范的作文

  毕竟一类卷的作文凤毛麟角,具有创新意识的作文更是 “千年等一回”,对于我们大多数的同学来说,还是要把规范的作文写好。议论文毕竟是我们高中训练的重点,复习迎考期间,写好规范的议论文是当务之急。

  发挥自己作文的个性与长处

  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个性与长处,要避实击虚,自己不擅长的文体不要去硬写,还是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写自己最擅长的文体,使自己的个性与长处在作文中得以最大发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阅卷  阅卷词条  青睐  青睐词条  作文  作文词条  提示  提示词条  老师  老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