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缘故,笔者经常接到学生家长的投诉,按照“首问负责”要求,认真听取家长的投诉,同时通过政策分析、情绪安抚、换位思考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对于一些涉及学校具体管理问题的投诉,笔者通常会建议家长跟老师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先沟通,但家长表示不敢跟老师说,担心学校老师会因为家长的投诉给自己孩子“穿小鞋”。这一现象或许不普遍,但值得反省。
家长的“不敢”折射出家校关系的不和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是关键场域。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一不可,更不能背向而为。比如,为了弥补因疫情耽误的教学任务,一些地区的初高中学校将“双休”调成了“单休”,有家长赞同,也有家长反对。反对的家长如果不主动与老师、校长沟通,而是直接向教育部门投诉,希望教育部门下文禁止,折射的就是家长对老师、学校的不信任。畅通家校交流渠道,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让家长成为学校管理的参与者、支持者,才能聚力聚智构筑和谐的家校育人同盟。
家长的“不敢”凸显出学校治理不完善。有观点认为,中小学应加快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管”和“治”虽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本质不同。传统管理强调教师尊严、学校威权,是权力层级制运行,学生和家长往往是被管理者。加快构建现代学校治理机制,不仅应着眼于内部、着力于师生,还应该充分尊重家长,重视家长的意见,并以此检视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适时撬动学校管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家长的“不敢”反映出教育生态还不融洽。教育小生态与社会大生态密切相关,一个区域、一所学校的教育生态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近期,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出台招生入学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同招”“摇号录取”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对相关政策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家长的教育焦虑。部分家长担心自己原有的优势被消解,部分家长质疑现行政策的公平性,更有家长“拼命”购学区房、找人找门路,希望把孩子送进名校或所谓的尖子班。家长的担忧和疑虑得不到解决,可能会使教育生态进一步恶化。
建立健康融洽的教育生态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畅通渠道,消除隔阂,家校配合,教育篇章才会奏出美妙的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