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专门研究教育技术的王竹立教授“下岗”了,这是我在他的博客里看到的消息。初看文章题目《下岗》,有些吃惊,以为他真的被学校开除了。细看才知道,他所在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解散了,教育技术部也被“一分为四”,他个人则被分进了学校新的单位——教师发展中心。
教育技术教师下岗是迟早的事,只是没有想到这么快。这之前,王竹立教授还写了一篇博文,调侃“英语教师会不会成为智能时代第一批下岗的老师?”,网友在后面留言说:教育技术老师可能比英语老师更先下岗!王教授很坦然地赞成:“是的。”王教授是搞教育技术的专家,去年他就在《电化教育》写了一篇《衰落,还是兴盛?——关于教育技术学科前景的争鸣与反思》,认为“教育技术领域前景越来越广阔,但教育技术学科之路却越走越窄”。所以,今天的“下岗”自然顺理成章,并不突兀。
教育技术本来就是教育的一个手段、一座桥梁,教师一旦掌握了本门学科需要用到的现代技术,或者自己能够依靠自己的信息技术创造教学中需要使用的技术,专门提供教育技术的技术人才就没有什么存在价值了。正如桥梁修好了,修桥的工人就可以离开了,并不需要他们继续指导或扶着人们过桥了。
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让原本看起来“高大上”和复杂的信息技术在实用中变得越来越简单,很多现成的“模板”几乎拿来就可以用。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现在“建桥”的工人也无用了。这些技术或者说是平台在操作上也十分简单,有的甚至近乎“傻瓜化”。譬如微信、QQ这些社交媒体,老师可以直接拿来教学,可以在课堂上发起讨论、布置作业,甚至播放微课。过去需要借助价格不菲的实物投影仪才能将学生的讨论结果投放在屏幕上,现在只需一台手机,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直接可以通过微信、QQ投放在屏幕上。即使是草稿纸上的文字、图片,也可用手机拍成照片,实时投放出去,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
至于英语老师是否下岗,这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因为教育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物体,而是复杂多样的人类,所以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控制物体,很难控制具有复杂情感的人类。至于人工智能能不能取代英语老师,也许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但有些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注意。
以翻译为例,过去参加国际会议,外国专家发言时,需要翻译站在旁边,专家讲一句,翻译译一句,规定发言不超过30分钟,结果外国专家加翻译,前后占去了一个小时。更糟糕的是,多花了半个小时,获得的信息与30分钟的信息没有任何差异,甚至因为翻译的水平问题还会打些折扣。后来有了同声翻译,外国专家发言,两个同声翻译躲进旁边的小屋子里,以慢半拍的速度同步翻译,与会者只需戴上同声翻译器同步听就可以了。现在,科大讯飞搞了个AI的翻译软件,外国专家的讲话通过语音自动识别翻译成汉语,并且连笔记也不用做。散会后,外国专家的讲话稿也自动翻译成WORD文章了。所以,英语老师会不会下岗,没有人知道,但不少外语翻译确实是下了岗。
现在,信息化教学大赛往往需要组织一个团队参加,有负责教学设计的,有负责信息化技术的,还有打杂的。答辩时,问到教学问题就由教学设计的老师回答,问到信息化技术就由负责信息化技术的老师回答,生生地把教学割裂成教学与技术两个部分。于是,在教学比赛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技术牵着教学走,技术与教学“两张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技术老师的“下岗”并非是坏事。
教育技术老师下岗后,每个老师都是教育能手,每个老师也应该能够成为教育技术能手。因为人工智能的进步让技术越来越简单,让技术越来越实用。如何做好教学设计并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化技术来轻松地帮助自己实现教学目标,这才是教师们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