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领导讲话和理论文章对教育信息化有一个比较乐观的判断,信息化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对教育薄弱地区的支援,整体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和公平。
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信息化程度依然有较大差异。三线以上城市的中小学,智能移动学习设备逐渐成为师生互动的新方式,但在不少欠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网络带宽、设备、技术仍比较欠缺。在我看来,教育信息化还存在不少问题。
“互联网+教育”存在方向性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一个研究能够证明,学校的跨越发展、学生成绩的提高确实是因为应用计算机的结果。事实证明,当大家在大面积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改变以往的学习形态时,恰恰没有从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出发,而破坏了原本十分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学习生态。
其实,“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作用目前还并不十分显著,仰仗“互联网+”作为神器从根本上缩小教育水平上的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是不现实的。教育信息化不能单纯仅是技术上的建设与应用,应侧向教育技术与人的关系,促进技术、人、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存在偏颇。2011年5月,乔布斯与比尔·盖茨会面讨论关于教育和未来学校问题时,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便是著名的“乔布斯之问”。
目前,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基本形成,多方位融合应用研究也正在展开。但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是由教育领域的需求和基本规律决定的,如果过高期待或夸大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到头来只能落得资源上的浪费、效果上的低效甚至是负效。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度,并不是以使用信息技术的多寡为衡量准则的,而是以使用效果为标准,以实现预定目标为追求,以遵循教学规律为核心。所以,将作为手段的教育信息化变成了目的,教育的方向就迷失了。
关注教育本质才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国内很多在线教育企业都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帮学生背单词、解题、提高分数,而国外的风却已经吹向在互联网时代重新建构教育,重新设计学校,推动未来学校的诞生。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过程,从整合到混合、再到目前的融合;从做课件到做微课,再到做翻转课,广大教师是在被逼迫着、裹挟着使用信息技术。这种依靠任课教师个人不能完成,却须仰仗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撑与帮助才能够维持的教育信息化,会出现“人一走,茶就凉”的局面。线上平台开发者王涛博士曾说过,“凡是需要进行应用培训的学习平台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信息技术对教育有三个方面的主要作用:一是信息技术能够改变教学面貌,也就是形式的改变;二是信息技术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授方式,进而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三是信息技术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式的改变是外在意义,生存方式的改变是内在意义,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本质意义。因此,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
教育的本质是亘古不变的,不管用什么手段,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关注生命、关注心灵、关注精神,这是技术做不到的。因此,必须全面、系统、科学、审慎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从那种炫酷和虚幻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回归到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