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今年将推行“按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管理”的方案,所有纳入本科招生的专业将合并为16个大类,比如数理类,化生类,人文与社会类,机械、航空与动力类等。同时,每一个大类设首席教授,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直接参与本科生的培养。(4月7日新华网)
高校把所有专业按照大的属性分为几类,招生时不再按照小而窄的专业录取学生,而是按照大类进行录取,这一招生体制改革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长期以来,高校招生一直延续着按专业,院系招生的路子。应该说,这种招生方式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高校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发展体系不完善等相适应的,在一定时期内为高校选拔专业人才发挥着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原有的由高中教育直接过渡到专业人才选拔的招生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具体表现为,高中教育结束后,学生对未来学习什么专业所知甚少,这时所选专业很可能与其兴趣志向不符,会出现人才埋没的问题。再就是社会对于人才的评判标准已经超越一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范畴,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原有的按专业按院系过早地把学生纳入专业化训练的狭窄轨道,势必导致学生基础不厚,视野不宽,思维受限等问题。
“大类招生”改革则是对以上问题的积极回应。大类招生首先解决了困扰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的专业选择问题,没有具体的专业指向,只是展现未来大致发展方向的大类,这就好比先让高考胜出的学生进入一个自己中意的大院子。进入大学第一年,甚至第二年,主要学习这一类的基础知识,接受通识教育,在充分了解该类中各专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志向与兴趣,作出最终的专业选择,进入精深的专业学习,这好比由大院子进入到自己喜爱的房间。由此可见,大类招生,其实是实现了宽口径吸纳人才,厚基础孕育人才。
在为大类招生体制改革鼓与呼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道路上,这只是迈出的第一步,因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限于志愿填报的更科学更合理,也不仅限于夯实通识教育的底子,更在于高校师资力量的有效建设与能力提升,在于专业院系的深度整合,在于大类“领头人”——首席学者教授的选拔与培养,在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无缝衔接,等等。高校唯有内外改革科学规划,整体联动,统筹施策,精准发力,才能真正下好创新人才培养这盘事关民族国家未来的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