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战事”正酣,中国观众变得更加包容、坦然和淡定。有媒体指出,重返奥运32年,中国人对奥运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成熟、平和,“金牌至上”论差不多没有市场了,甚至成为了众矢之的。
应该说,通过近几届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国人变得越来越自信。从最初对金牌的狂热追求,到今天以平常心对待,说明中国正在渡过需要依靠金牌数量来证明自身实力的大国体育初级阶段。
但也应该看到,作为体育大国的中国,还不是体育强国。全民体育仍未普及,竞技体育的基础仍不稳固,本届奥运会上多名运动员的“意外”表现,使赛前被看好的金牌旁落,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讲,作为一项全世界瞩目的体育盛会,除了竞技体育本身的魅力之外,奥运会还附加了许多体育之外的内涵。对我国而言,在奥运会赛场上勇创佳绩,更是具有“为国争光”的特定含义。对中国健儿争金夺银的期许,仍然寄托着几代中国人振兴中华的光荣梦想。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每名运动员的身份只有一个:某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每名运动员的精彩表现都是其所在国的无上荣光。在斐济橄榄球队三天的比赛中,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每场都去现场观战。“斐济人民都在为球队过去三天的表现庆祝。”姆拜尼马拉马说,“我们做好了回国后的庆祝计划,所有人都以身为斐济人而自豪”。
其实,对金牌的重视,不唯斐济,欧美诸多体育强国,有几个不对本国运动员的骄人成绩而期盼和自豪?“唯金牌论”、“金牌至上”等观点固然有偏激之处,但如果因此对金牌得失无动于衷,甚至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去面对,那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竞技体育本身而言,每一名参赛运动员都值得观众为之喝彩,对于那些在自己的实力范围内发挥出最佳竞技状态的运动员,对于竭尽全力但仍出现失误的运动员,我们同样应给以宽容和鼓励。但对于登上领奖台的优胜者,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和掌声也在情理之中。
反对“金牌至上”,批判“唯金牌论”,这样的矛头更多地应该指向那些错位的体育成绩观乃至政绩观:为了金牌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而对金牌的执着追求,并不应因反对“金牌至上”、“唯金牌论”而丧失激情。参加奥运会或其他竞技比赛,“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永不过时,但这不意味着参赛者就能够抱持一种“输赢无所谓”的心态出现在赛场,适度紧张和高度重视仍有必要。
如果不拼尽全力去勇创佳绩,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的不尊重,更是对“更高更快更强”奥运精神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