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教育报在对初中生自身的择友标准和家长对他们择友的期望标准分别进行调查后发现:家长更注重子女交友对象的学习成绩,忽视朋友间的一致性;更关注交友中的浅层话题,忽略深层次的情感需求;更担忧异性交往影响学业,忽视子女身心健康。
调查显示,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交友得在不影响或有利于学习成绩提高的情况下进行,这一结果与我们的现实感受一致。很多家长都赞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希望自家孩子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交朋友,这样有助于成绩的提高;更有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和异性交往容易分心,影响学习成绩。
一旦提高成绩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就有可能出现孩子的所有活动对成绩有益才能得到学校和家庭的支持,否则就会受到限制甚至惩罚的现象。在青春期,儿童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大成人了”。
“唯成绩论”将会使得学生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青春期阶段出现的冷漠、暴力、厌世等问题都可以看作自我同一性危机的表现形式。正如埃里克森所说,“如果儿童感到环境试图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他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内的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彻底地剥夺,那么,儿童就会以野兽突然被迫捍卫其生命般地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
现在,很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开始推广家庭教育课程,建立家长学校,以期家长们学会科学的教育方法。但在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时候,家长在教育孩子上依然面临着诸多障碍。有朋友跟我说,自己曾经非常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可学校和家长以及家长和家长之间唯一的话题就是成绩。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在家长群、学校群中,到处都是晒成绩的,结果自己也慢慢地重视起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
由此可见,家长、教师、学校和学生自己,对成绩的焦虑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当“唯成绩论”侵蚀到家庭教育,家长们应该怎么办?这仍然是一个尚待解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