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课”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消息一出,作为80年代初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我脑海里满是在村小读书时的苦乐生活,特别是农忙季节半工半读的求学经历。学校会组织我们到田间地头帮农民伯伯割稻插秧、除草培土。那时候,一群天真活泼的懵懂少年在田间地头好奇的跟着农民伯伯们学习、劳作。虽然很辛苦,但我们在劳动中体验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认识了书本中描述的农作物和小动物,给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丝乐趣。
大学毕业后,我便到边境县城的一个小乡镇任教,那里的条件相对落后,本想着可以再一次体验童年快乐的时光。可事实上,拿到课程表一瞬间,我就知道这种念头已然成为遥不可及的奢想。改革开放40余年,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朝黄土背朝天”搞农业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农村的孩子也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家长对孩子期望不再是子承父业,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尽管国家的教育方针也在不断地跟进,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仍然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社会对跨越社会阶层的向往,将人们带入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恶性循环中去。如此一来,“劳动课”成了名副其实的“作秀课”。
党的十九大以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义务教育改革的一项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层面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为落实这些要求,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煮饭、做农活、做家务,这是大事、好事、喜事。越是“大事”关口,越要“好事”更优,越要“喜事”连篇。当此之时,我们要怎样作为,才能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让教育回归本真实践?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必须回答、必须答好的重大历史性课题。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需久久为功,甘做教育回归本真的守护者。无论教育教学如何改革,我们始终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准则,去推动、落实。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劳动课”再次回归中小学课程表,成为单独设立的课程,对中小学校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难就难在如何实施好、落实好。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要领,而不是简单地对课程课时进行调整,甚至搞变通,把“实课”当做“虚课”来处理。要紧盯“立德树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让“劳动课”热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二是完整把握、全面领会方案是当务之急,甘做教育回归本真的推动者。教育牵涉面广,本次课程改革,劳动课独立设置,势必打破原有教育教学模式,也势必会牵动社会、政府、家庭、学校等多个层面。政府、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学生个体、社会各界要准确把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具体要求,全面落实各方责任。社会层面要大力倡导劳动光荣意识,学生家长要树立牢固舍得放手思想,政府要下足保障支撑功夫,学校教师要做实具体实施任务,学生个体要培养自我革命精神。唯有各方齐头并进,主动作为,才能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方能取得良好实效,实现全面共赢。
三是大力培育劳动实践基地要久久为功,甘做教育回归本真的创造者。“劳动课”的本质是具体实践,具体实践需要实操实练。当前,做实“劳动课”的最大困难就是载体,没有载体支撑,就很容易沦为形式上的空架子。农村学校这方面优势明显,可以把周边村寨的农地作为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劳作技能。城区学校因环境受限,场地成为最大短板。这就要求学校要做好设计规划,争取党委政府财政支持,探索建设“校园菜地”“实训车间”“实操设备”等。载体强起来,课程自然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