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教师累,名师更累”。事实的确如此。普通教师只需要“忙里”——完成本职工作,即教育教学任务。名师既要“忙里”,还要“忙外”。所谓“忙里”,一是跟普通教师一样,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二是有些名师创建了工作室,要组织和主持工作室活动。所谓“忙外”,一是受邀担任教师招聘面试、优质课竞赛等活动的评委,或举办讲座活动;二是有些名师在报纸杂志上开辟了专栏,需要定期完成“命题作文”。
有些名师能够“里”“外”兼顾,做到忙而不乱、累而不疲。部分名师则不能“里”“外”兼顾:有的看重“里子”,把重心放在“忙里”上,尽量拒绝“外事”活动;有的名师看重“面子”,把重心放在“忙外”上,做到有请必到,把自己应上的课交给工作室的“徒弟”。
遇到特殊情况,偶尔让“徒弟”代上几节课,无可非议。但把“面子”看得比“里子”重要,认为“徒弟”替“师傅”上课天经地义,则失去了名师应有的价值。对于名师让“徒弟”代上课的行为,有的学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名师是学校的一张名片,失去名师就会失去竞争力。
很多时候,名师确实有难言之隐和苦衷。无论是受邀当评委,还是受邀举办讲座,都是对其能力的认可。若逢请必到,时间、精力都不允许。如果拒绝邀请,有可能遭到“架子大”的非议。但这都不是让其他老师代替自己上课的理由。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认为,“把课上好”是教师最崇高的师德。普通教师要把课上好,名师更应该把课上好。把课上好,不仅是教师职责所在,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课堂是教师成长的土壤,教师离开了课堂,如同鱼儿离开了水。只有扎根课堂,把课上好,普通教师才能走向优秀,名师才能走向卓越。
有的教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就是因为把课上好。可是,有的教师成名后便开始懈怠,不能把课上好。有的教师被评为名师乃至特级教师后,走上了管理岗位,长期不上课,但仍然头顶名师光环,享受名师及特级教师待遇,这是名师管理的漏洞。
名师具有引领、示范、辐射、带动等作用,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应该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只有打破名师终身制,实行定期“年审制”,才能激励名师坚持上好课,并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引领更多教师走向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