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上海市中小学生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中小学校要为每一个学生配备导师,教师原则上都要担任学生导师,每位导师指导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15名。学校应在尊重学生自主权和选择权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导师与学生的匹配。对具有特定发展需求的学生,可以由其导师联动其他教师共同提供指导。
一直以来,中小学校都实施班主任制。每到开学季,中小学校都会因为班主任安排而焦头烂额,教师也总是摆出各种理由,逃避担任班主任。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呢?一是负担重。班主任一般最早到校、最晚离校,学生的吃喝拉撒睡都要管,教材征订、安全工作、传染病预防等事无巨细。同时,班主任还要承担一门主课,完成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后辅导等工作。二是责任大。班主任要关注、照顾每个学生,要和学生的家长沟通交流,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还要提高班级的学习成绩、升学率,这些事项又事关自己的待遇和荣誉。
虽然很多中小学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但班主任却是中小学阶段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每个中小学教师都能承担班主任职责,全员育人就会落到实处。因此,实施中小学生全员导师制很有必要,可谓一举多得。
一是保障全员育人。实行中小学生全员导师制,拓宽了育人主体,构建了“三全育人”共同体,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形成了全体教师参与、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的团队。教师人人当导师,人人都是班主任,提高了全体教师的育人能力,提升了全员育人的效果。一个班级三个导师,还可实现育人主体间的资源共享,育人主体优势互补,保障全员育人实效。
二是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人人是导师,人人都是班主任,不但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唤醒了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教师不能像过去那样上完课就走,要花大量时间关注、指导帮助学生。实行全员导师制,有助于协同班级育人主体的力量,打通各个育人环节,形成育人合力,从而克服育人过程中的盲点、断点和脱节问题。
三是实现从“育分”向“育人”的转变。教师人人是导师,不仅能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育人作用,还能发挥学科教师的育人作用,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
四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课堂上,教师通过课程影响孩子;课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导师,既要一对一答疑解惑,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引导学生科学规划生活学习。有针对性的师生匹配,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以积极健康的姿态迎接成长。
实行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强化了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心理压力和家长的养育焦虑,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