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上,他所有行为就都是为了和母亲建立联系而做的。在最初的几个月中,母亲在他生命中的地位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他完全依赖母亲。这是他开发合作能力的最初环境。
孩子最先接触的人是自己的母亲,母亲也是他除自身之外最感兴趣的人。母亲是将孩子与社会相连接的第一条纽带。孩子如果无法和母亲(或者其他可以代替母亲角色的人)建立关系,必定走向灭亡。
孩子与母亲之间的这种联系不仅亲密,而且意义深远,以至于我们无法区分出哪些性格是遗传因素。可能原来的遗传性格也在母亲的影响下得以改变了。孩子的所有潜能都会受到母亲的影响。一般来说,母亲的技能就是指她与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让孩子与自己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没有固定的模式。每天的情况都会不尽相同,母亲必须在这些方面将自己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传与孩子,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只有母亲真正关爱自己的孩子并希望得到孩子的爱,还想保障孩子的利益时,这种技巧才会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可以从母亲的所有活动中看到她的态度。
母亲有着各种和孩子亲密接触的机会,比如抱孩子、与他谈话、给他洗澡、喂他吃饭。如果她对这些事不熟悉或者没有兴趣,就会显得很笨拙,孩子也就不会对她产生兴趣。如果母亲从不去给孩子洗澡,孩子就会觉得洗澡是很令人厌烦的事。这样,母子之间就不会有一种和谐存在,孩子还会想着远离母亲。所以,母亲把孩子放上床的方式、制造出的声音以及她所有的行为动作都应该很有技巧。
母亲要懂得照顾孩子,并让他学会独处,还要为他考虑空气、室温、营养、睡眠、生理健康和卫生清洁等方面的因素。她时刻都在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喜欢她或者讨厌她、亲近她或是排斥她。其实做好母亲并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任何技巧都是对兴趣进行训练的结果。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做母亲的准备。比如,我们观察女孩对弟弟妹妹的态度,看她们对于婴儿的兴趣,或者从对母亲所做之事的关注程度就可以看出。对待女孩和对待男孩的教育态度应该不同,因为他们未来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
人类社会与女人的为母之道是分不开的。无论何时,女性也不能被看成低人一等。我们常常发现,男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把家务活看成仆人才做的事,他们认为自己做家务是很丢人的事。其实,做家务应看作是女性的一大贡献,而不是身份卑微的一种表现。
如果一个女人对做家务兴趣浓厚,并且认为自己的作为可以给家人带来轻松和快乐,那么她就会认为家务活和世界上的其他活一样重要。反之,如果女人认为家务是下人干的活,是身份低贱的一种表现,他们就会厌烦这种工作,并且还会为自己寻找种种借口,说男女是平等的,她们应该和男人一样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得到相应的待遇。但是,潜能是通过社会责任感得到发挥的,责任感让女性有了奋斗的方向,使女性可以不受限制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如果我们贬低了女性的价值,那么婚姻的幸福也就无从谈起了。如果女人认为养育孩子是很低贱的事情,那么她绝对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关心、照顾孩子上,更不懂得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而要想让孩子的人生有个好的开端,这是很必要的。那些不满足当好母亲角色的女性也有自己的目标,她们的目标与一般女性不同,她们将孩子和家庭看成一种束缚和累赘,只想做一些可以超越别人、证明自己实力的事情。在很多失败的案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母亲并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没有给她们孩子的人生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果所有的母亲都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兴趣,那么她们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那么人类的发展将充满危机。但是,如果某位母亲在养育孩子上出现了失误也不一定是她的错,因为她有可能受到很多事情的约束。这并不能将错归于谁,比如,母亲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不知道该怎样去培养孩子;她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心情很压抑;她对周围的环境感到焦虑甚至对生活产生绝望的思想;如果母亲的身体状况不好,也许她想和孩子沟通合作,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里的生活条件不好,根本无法为孩子提供有营养的食物、保暖的衣服、温暖的屋子。
其实,孩子的经历并不能为他的行为做指导,只有那些从经历中得出的经验才有着指导作用。我们在研究那些问题儿童时,常常发现他们与母亲之间有着很多矛盾,但是那些正常孩子的身上也会有这样的矛盾出现。让我们再次回到心理学的观点上来:性格并不是由固定原因造成的,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去实现某一目标,而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形成了特定的人生观。
我们不能说心理有问题的孩子一定会犯罪,我们还要看他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了什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一位女性对于做好一个母亲的角色并不感兴趣,那么她和孩子都将面临很大的压力和困难。
一位母亲的本能是我们无法估量的,在很多研究中都表明,母亲对孩子保护的本能超过任何动力,即使老鼠和猴子也是如此。如果将性或饥饿的驱动力与母性的本能相比,那么母性将胜过一切。这种动力与性无关,而是一种合作的精神。母亲常常将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整体,才会感受到主宰自己生命的力量。我们几乎可以在所有的母亲身上发现这种感情,不论多少,即便她的孩子只是一件作品。
在母亲心里,会认为自己就是造物主,看着一个个新生命在自己手中降生。拥有做母亲的欲望,是人类向卓越发展的一个表现。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按照人类最深的情感去服务于社会和人类。有的母亲将孩子看得过重,认为孩子可以完成她未完成的使命。她会想方设法让孩子依赖她,受她的约束。这样孩子就真正成为了她的一部分,永远无法分开。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村妇在75岁的时候还和55岁的儿子生活在一起。后来,他俩同时患上了肺炎,之后母亲康复了,儿子却死在了医院。母亲得知儿子死去的噩耗时,说:“我知道自己很难将这个孩子养好。”在这位母亲的心里,自己应该为孩子的一生负责,从未想过让他独立生活。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母亲不能将母子之间的联系延伸,不让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合作,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母亲和别人的关系亦很复杂,所以她不应该只注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管从孩子还是从母亲来讲,都是如此。如果我们过于强调一个问题,另外的问题就会被忽视。母亲和丈夫、孩子、社会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这三种联系是缺一不可、同等重要的,都需要我们冷静面对。如果母亲只注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对孩子过分宠爱,以至于惯坏,这样也会让孩子失去与人合作的能力。在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变得良好稳定的时候,就要让孩子将这种关系延伸到父亲身上。可是,如果这位母亲对孩子的父亲都没有兴趣可言,那么孩子与父亲的这种关系就很难建立。之后,还要将这种关系扩大到周围的环境中,像别的孩子身上、亲戚和朋友中。所以,母亲的责任是双重的:她要让孩子有一个信赖他人的初次经历,然后要将这种信任延伸到整个社会。
作者:阿德勒
作者简介:
周瑞玲
心理学研究生
已帮助过
4.9万人
入驻年限
9.2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