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有个“优秀家长”。
我们一直坚信,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尽管该理论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刚出生后的孩子就像块白板。其后来的“重色彩”很大程度上都是家长在无形中进行的“素描”。民主的家庭和家长培育的孩子通常在性格,气质上带有鲜明的“温文尔雅”、|“斯斯文文”特征。作风粗暴的家长,家庭矛盾不断升级的家庭,往往使得孩子要么胆小怕事,要么“无事生非”,调皮捣蛋。
孩子的成长是一次旅行,这旅行的终点很长,家长在其中扮演“舵手”的角色,在孩子找不到航向的时候给予及时“把舵定向”,这种“把舵定向”是需要从出生的那天开始就要着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舵手”既要发挥“榜样”的精神力量,又要“学会弯腰跟孩子说话”。作为一位心理学专业人士,作为一名绘画心理分析人士,我尤其注重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让孩子常常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绘画,“以画读心”,通过画画,读懂孩子画的背后的心理故事和行为动因,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
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孩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已坚持两年之久。记得有一次感冒发热39.8度,还坚持完当天的读书计划。特别自豪的事情是,通过读书,在日常生活中,她创造的词汇层出不穷。诸如“神经出轨”、“脚步不要太快,等等身后的灵魂”、“我的路还很长,一次考不好,小菜一碟”等,我们“心中窃喜”,又不会“溢于言表”。
啰嗦了这么多,还是归结于十个字:“良好的家风”、“榜样的爸妈”。
02
将“皮格马利翁效应”充分整合到孩子的成长历程中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6个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将他们的名字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作为孩子成长的“合作者”,而不是“保姆”(我这样界定父母的角色),也常常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一次,去济宁附院给她妈妈检查身体,有一位老奶奶,衣衫褴褛,坐在寒风中,面前有个小碗,在乞讨,很可怜,让人心疼,一诺说:“那个奶奶,太穷了吧,爸爸,我们给她点钱吧”。我们说,每个人都有年老的时候,她的子女不孝顺,不知道以后一诺会咋样?一诺没说啥,把自己平时的压岁钱拿了10元给了老奶奶。我们没说什么,只是在给她讲个最普遍的故事,用暗示的心理方法让孩子去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积极暗示的心理方法,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在家里她养成了很多好的习惯,比如有一次,竟然趁我们外出没有回到家之前,自己煮了大米粥,虽然都糊了,但是她说想让爸妈回家就吃上饭,我们心里暖暖的,好开心。
03
注重家校沟通,发挥教育合力
借助家长委员会,及时和班主任沟通。在家长委员会集体学习时,及时将各位家长好的建议、想法汇聚起来,第一时间报告到班主任手中,班主任也将好的想法和家长沟通,真正让家校发挥合力最优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会有益于其一生。民族情感、爱国情操、集体观念、社会公德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家教、家风都需要家校合力,需要爸爸妈妈及时“到位”,拒绝“缺位”。
作者简介:
刘坤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9399人
入驻年限
2.4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