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句“我等你”,胜过千万句“快点、快点”

别着急,慢慢走,我等着你啊,我们大家在一起。

01:

“快点,快点,上学迟到了!”

“你磨蹭什么啊,快点!”

“你倒是动起来啊,停下来干什么?快点啊!”

在催促孩子的路上,家长们的体验可不少。

有妈妈对我说,我家孩子每天上学迟到,做什么都慢吞吞的,非要不停地叫他好多好多遍,才动那么一点点,我已经提前叫他起床了,可是仍然迟到,天天如此,怎么办啊?

还有家长说,我家孩子写作业特别慢,坐在他身边半天才动一下笔,一写作业得好几个小时,催他一下,他就写一点,不催,他就不动,再这样下去,我自己快疯掉了。

我家孩子曾经也面临这样的困惑。

很多时候,孩子爸爸叫他起床的方式,是千篇一律的,快点起来,快点、快点......

重复10来次,孩子虽然很艰难的起来了,但却是一脸的不开心。

有一天,儿子对我说:妈妈,我不喜欢爸爸每天重复的叫我起床。

我说:那你可以对爸爸说,你喜欢怎样的方式让你起床呢?

他说:能不能让闹钟叫我啊?

我说:可以啊。如果闹钟响了5分钟你还没起来,爸爸再叫你,好吗?

他说:好的,但是不能连着叫,叫三遍就够了。

按照约定,我和他爸爸沟通以这样的方式行动着,起床这件事变得容易了。

他提出了解决方法以及备选方案,把起床这件事转变成他自己的事,他愿意主动为之努力,既保护了他的自主性又尊重了他的想法,亲子之间的互动变得更流畅许多。

02:

没有孩子愿意被催促。

如果我们一直以这种方式安排着孩子,那我们的孩子,会更多的失去自己选择的权力,而变得散漫和拖延。

试想一下,作为成人的我们,心里一直有一种声音,催促着你做这做那,每一步都充满了安排。

这会让人心里不安,也让人感觉到不被信任。

哎呀,又被催促了,是不相信我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吗?

是因为我做事慢,做事仔细才被催促的吗?

是我能力不足吗?

是要给我特别的提醒吗?

相信,被父母一直催促的我们也会感同身受。

催着学习、催着写作业、催着找工作、催着结婚生孩子,如此种种,当你完成了每一个被催促的事件后,回头想想,这样的过程你开心吗?

当被父母逼迫着完成他们渴求的人生目标时,你是否感觉过了一种“他们设定好的人生”。

当一次次的等待被动安排的时候,内心有没有愤怒、不安和惶恐?

如今,当我们自己成为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又开始不断的以父母曾经对待我们的催促模式循环时,有没有似曾相识,心头为之一振?

没错,孩子心里的感受是我们曾经有过的感受。

他的愤怒、不满、委屈、不值得被信任、内心的惶恐和不安,就体现在他的行动上——慢吞吞。

他以这样的方式在抗议,就像很多成年人以拖延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样。

他不是不能快,而是他不愿意快。

你不是想让他快吗?他偏不。

既然你厉害到能够安排他全部的生活,他也可以选择被你推着走,让你着急让你焦虑让你不安。

亲子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对抗。

在对抗中,上演一幕幕爱恨情仇。长此以往,亲子关系变成一部家庭大片。

03:

催促没完没了发生,其实是无能的表现。

好好说话已经成为你和孩子之间没法逾越的鸿沟,你只得以这样的方式来达成你内心的意愿。

我都叫了你那么多遍,我都给你讲了那么久,我都提醒了你好几次,你还这样?

黔驴技穷,不得已,很多父母失去了耐心,就可能发生更严重的暴力冲突。

而这,不是我们乐意看到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学习合作。

有个咨询师讲了一个他和女儿的故事。

他很急切的要带着女儿出门,去参加定时的活动,可临出门时,女儿却在水缸里玩起了泡泡。

这种乐趣让她忽视了爸爸要出门的需求。这时,爸爸并没有催促孩子,而是如实的告诉孩子

爸爸赶时间,要马上出门了,如果你愿意陪爸爸出去,我保证,回来的时候我能把这些泡泡变成各种颜色、各种稀奇古怪的形状。

孩子听了,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他也顺利的带着女儿出门了。

我欣赏这位爸爸的智慧。

在和孩子的相处上,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是会随着沟通方式和相处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

你蹲下来,站在和孩子一样的高度,去看到孩子此时此刻的需求,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表达,去尊重他有自己的意愿和选择,才可能建立起充满温暖的合作性关系。

这位爸爸打动我的地方,是他放下了自己的焦虑和急切,不是以高高在上的父亲身份去逼迫和催促孩子

如果他说“快点,快点,我要迟到了,你再不来,我就走了,等你一个人在家,没人管你!”,相信孩子也可能屈服于他,陪他出门,但是带给孩子的是不安、威胁,有条件的亲子关系。

他的做法高明的地方在于:

他寻求孩子的许可,和孩子达成合作,孩子陪他出门可以获得更多好看好玩的泡泡,孩子觉得这样的结果是她满意的,那么就顺利的达成了两个人的目标,孩子陪他出门,他陪孩子玩泡泡。

互利共赢的同时也拥有了简单而快乐的陪伴体验。

合作性关系的前提是理解,是懂得。

孩子赖床不起,上学即将迟到时,你要理解,他此时沉迷梦乡的美好远胜于起床的痛苦,同时让他从睡梦中清醒过来,调动他上学的积极性,而不是一直催促。

孩子迷恋某种游戏无法自拔时,你要理解,他对游戏世界的好奇和成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是一样的,他有探究的欲望,尊重他兴趣的同时可以和他商量建立起玩游戏的时间和规则,而不是以催促和威胁来应付他。

孩子做作业慢得惊人时,你要观察,他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又需要怎样的帮助,而并非简单粗暴的让他“快点、快点”。

当你能够理解孩子,站在他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感受,那么和孩子的互动就会充满爱意和乐趣。

比起催促,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也能够在和孩子的互动中创造更多充满愉快的合作性关系。

04:

日本漫画家益田米莉在《别说你快点快点》这本书中,借着一只小轮船的口说出了一个孩子的心愿。这或许是她的心愿,当然,也是我的心愿。

书里写到:

别说你快点快点。

一个个顺序不一样。

慢吞吞,慢吞吞,

我在休息。

我一动不动。

为啥那么急?

那么急,去哪里?

一个个大小不一样。

一个个重量不一样。

拿我跟它们比,我会紧张的。

一紧张,会怎么样?

一紧张,我就会发冷。

一紧张,我就会缩小。

四周黑乎乎的,我难过极了。

难过的心情在哪里?

就在边上等着出来呢。

一个个不一样。

会的事情不一样。

会的事情,不会的事情。

不会的事情,会的事情。

别问我为什么不会。

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太多。

我说不出来的心情,太多太多。

别拉我。别推我。

一个个长短不一样。

一个个时间不一样。

所以啊,别说你快点快点。

我慢慢地朝前走啦。你慢慢地走过来吧。

你不会笑话我吧?我不会笑话你的。

你等我吗?我等你啊。

大家在一起。

面临催促,孩子心中会紧张会害怕会难过会挫败,还会被人嘲笑。

他们只是一个孩子,只适合以孩子的步伐以孩子的秉性前行,最重要的是,如果成人没有刻意的去压制孩子,他们是有前行的动力的。

如果你想和孩子拥有一段充满爱的合作性关系,那就暂时把焦虑和急切抛之脑后。

慢慢的走过去,告诉他:

别着急,慢慢走,我等着你啊,我们大家在一起。

作者:李增芬: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一枚,80后,爱生活,喜体验;分享心情,传递温暖;世俗行人,终会相遇,遇见真实的自己。微信公众号:Fenny情感馆(lizengfen-11)。

作者简介:

李增芬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1934人

入驻年限

7.6年

预约咨询

私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快点  快点词条  胜过  胜过词条  我等  我等词条